
(1).亦作“ 火旂 ”。红旗,朱旗。 唐 杜甫 《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诗:“火旗还锦缆,白马出江城。” 仇兆鳌 注:“朱旗,红旗也,诸侯所建。《考工记》:‘龙旂九旒,以象大火。鸟旟七旒,以象鶉火。’” 唐 李贺 《吕将军歌》:“榼榼银龟摇白马,傅粉女郎火旗下。” 王琦 汇解:“火旗,旗之红者。” 唐 雍裕之 《四色》诗:“劳魴莲渚内,汗马火旂间。”
(2).喻指炎热的云层。 唐 王毂 《苦热行》:“ 祝融 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火旗”一词主要有以下含义:
字面含义
指红色的旗帜(朱旗),常见于古代诗文。如杜甫《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中“火旗还锦缆”,仇兆鳌注解为“诸侯所建朱旗”。部分文献也写作“火旂”,属于通假用法。
文学中的比喻
文化衍生意义
京剧传统剧目《珍珠烈火旗》以“火旗”命名,借旗帜象征激烈冲突或传奇故事。
补充说明:部分文献(如《考工记》)将火旗纹饰与天文星象关联,认为“龙旂九旒象大火”,赋予其星宿象征。
《火旗》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将火燃烧的旗帜,比喻烽火燃起、战事即将爆发。
《火旗》的拆分部首为火和旗,火的部首是火,笔画数为4;旗的部首是⺊,笔画数为8。
《火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故事。据传,齐国将领孙武担任斩将司空,他在征战中使用火旗作为军事信号,意味着军队要开始进攻。
《火旗》的繁体字为「火旗」。
古时候《火旗》的写法有所不同,常见的写法为「火碁」,这是因为旗字当时的写法是「碁」,后来演变成现在的「旗」字。
1. 烽火连天,火旗迎风招展。
2. 在战场上,敌军一旦升起火旗,我们就要做好应对准备。
火炬、火光、旗帜、火焰、旗下
烽火、战火、战旗
和平、休战、白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