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明器。古代随葬品的统称。《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其曰盟器,神明之也。”《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夫以盟器,鬼器也。”《礼记·檀弓上》作“明器”。《魏书·刁冲传》:“轜车止用白布为幔,不加画饰,名为清素车。又去挽歌、方相,并盟器杂物。”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终制》:“死皆敛以时服,不得敛唅,不得兼重,又不得设牀帐、盟器,不得起坟种树。”《新唐书·罗绍威传》:“ 绍威 子, 全忠 婿也。会女卒,使 马嗣勋 来助葬,选长直千人纳盟器,实甲以入。”
“盟器”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其解释需结合文献和语境:
“盟器”即“明器”,指古代用于陪葬的器物。这一解释在多个文献中均有记载。例如:
“盟”与“明”通假,故“盟器”实为“明器”的异写形式。古代“明器”指专为亡灵制作的象征性器物,如陶俑、仿制生活用具等,区别于实用器具(祭器)。
个别现代资料(如)将其解释为“联盟工具”,但此说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引申或误用,建议以传统文献释义为准。
与“祭器”不同,盟器/明器特指随葬而非祭祀用品,材质多为陶、木等非贵重材料,体现古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礼记·檀弓》《孔子家语》等古籍原文,或参考考古学中关于随葬品的研究。
《盟器》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与人共同达成某种协议或结盟而使用的器物。在古代,盟器是用作表示盟约或联合关系的象征物品。
《盟器》是一个由四个部首组成的汉字。具体来说,它的部首分别是:皿(品字旁)、甲(甲字旁)、目(目字旁)和器。
拆分为笔画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盟器》这个字一共由16画组成。
《盟器》是一种繁体字,它的传世版本是“盟器”。这种繁体字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会有所不同。对于《盟器》这个字,古时候的写法是“盟器”。在写法上,可以看到与现代的繁体写法有所不同,但整体的意思是相同的。
以下是一些使用《盟器》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与《盟器》相关的词汇:
暗记比物属事草洼车夫辞去凑理村舂村强荡定大专冬粘讹紊佛会伏猛杠杠归鸿衮斧皓洁化学呼翕扃扉几起几落蹶蹙慷他人之慨棱叠撩风灵翰凌迈灵神留客雨论伦鹿野马帐末类磨励匹马泼毛神扑索索签诗浅滩劝导柔然沙和尚删举诗选手风水南山人苏杭田册头回屯萃吐蚊鸟蛙鸣蚓叫猥集文引五保无常武城鸡乌集之众闲口说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