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 妓女。有色艺,好佛法,喜施与。曾于 杭州 万松岭 下造桥, 抱剑营 凿井。传说乃僧 玉通 转世。后被僧 清了 度化。事见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南山分脉城内胜迹》。后人就其事迹演为文学作品,如 元 无名氏《度柳翠》杂剧。《古今小说》中亦有《月明和尚度柳翠》。
“柳翠”一词在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含义,其解释主要基于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的结合:
词义来源
该词最初指南宋时期杭州的一位妓女,本名柳翠。她因“色艺双全”闻名,且热衷佛教,常行善举,如修建桥梁(万松岭下造桥)、开凿水井(抱剑营凿井)等。
宗教传说
据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柳翠被传说为僧人玉通转世,后经高僧清了点化而悟道。这一故事融合了佛教轮回思想,赋予人物宗教神秘色彩。
文学形象扩展
元代无名氏杂剧《度柳翠》将其故事戏剧化,使“柳翠”成为文学创作中的典型意象,常象征红尘修行或佛法度化主题。后世戏曲、话本中亦常见相关改编。
语言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柳翠”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讨论,偶见用于比喻外表艳丽而内心向善的人物形象。日常口语中已极少使用。
需注意,现有资料中关于柳翠的记载存在历史与传说的交织,部分细节可能经过文学加工。若需深入研究,建议查阅《西湖游览志》原文及元代杂剧文本。
《柳翠》是一个词,它指的是柳树呈现出的翠绿色。柳翠一词可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木和羽,其中木表示与木材相关,羽表示与鸟类飞行相关。这个词共有七个笔画,属于较为复杂的汉字。
《柳翠》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柳树常常被描绘成翠绿欲滴,引人注目的景物。因此,柳翠一词也成为了表达春天盛景的代名词。
在繁体字中,柳翠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无变化。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为例,柳的写法是“木+卄”。而翠的写法是“虍+采+巛”。这些古代的写法因为历史的变迁渐渐被现代的简化字取代。
例如:
柳翠如丝。
绿柳翠竹。
与柳翠相关的组词有:翠绿、翠竹、翠蝶等。
近义词包括:碧绿、葱翠、苍翠。
反义词可以是:黄凋、槁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