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头的意思、百尺竿头的详细解释
百尺竿头的解释
(1).桅杆及杂技长竿的顶端。 唐 吴融 《商人》诗:“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旧中书南厅壁间有 晏元献 ( 晏殊 )《题咏上竿伎》一诗云:‘百尺竿头褭褭身,足腾跟掛骇旁人。’”
(2).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 宋 阮阅 《诗话总龟》卷十三:“ 王文穆 ( 王钦若 )罢将帅,朝士皆有诗, 陈从易 诗最佳,云:‘千重浪里平安过,百尺竿头稳下来。’” 元 张养浩 《折桂令》曲:“功名百尺竿头,自古及今,有几箇乾休。”
(3).喻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宋 朱熹 《答陈同甫书》:“但鄙意更欲贤者百尺竿头进取一步,将来不作 三代 以下人物。” 夏衍 《文艺与体育的因缘》:“我希望我国的体育事业百尺竿头,日新月异。”
(4).佛教语。比喻道行达到极高的境界。《五灯会元·径山杲禅师法嗣·天童净全禅师》:“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按,《景德传灯录·景岑禅师》“尺”作“丈”。
词语分解
- 百尺的解释 .十丈。喻高、长或深。 汉 枚乘 《七发》:“ 龙门 之桐,高百尺而无枝。” 晋 左思 《咏史》之二:“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文选·鲍照<苦热行>》:“丹蛇踰百尺,玄蜂盈十围。” 李善 注:
- 头的解释 头 (頭) ó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头骨。头脑。头脸(a.头和脸;b.指面貌;c.指面子,体面)。头角(僶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头。剃头。 物体的
专业解析
“百尺竿头”是一个源自佛教典籍的成语,最早见于宋代释道原所著的《景德传灯录·卷十》。该书记载了唐代高僧景岑禅师与弟子的对话:“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原指修行者即便达到极高的禅定境界,仍需继续精进。
从汉语语义演变角度分析,该成语包含两层含义:
- 本义:字面指百尺高的竹竿顶端,比喻已抵达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宋代《五灯会元》中将其引申为“道业极高”的象征,强调突破极限的修行态度。
- 引申义:元代后逐渐演变为通用成语,《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成就”,常与“更进一步”连用,表达持续进取的积极意义。
现代语境中的使用特征:
- 语法结构:多作宾语或状语,常见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劝勉句式
- 语用功能:多用于表彰成就时提出更高期许,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列举的例句:“科研团队已获国家奖项,但仍需百尺竿头再攀高峰”
- 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常见于学术评价、商业总结等正式场合,体现对持续创新的倡导
该成语的权威解析可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其释义已被教育部纳入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成语教学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百尺竿头”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进行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字面意义
指桅杆或杂技表演中长竿的顶端,形容极高的位置。
- 比喻意义
用于形容学问、事业、官位或修行达到极高的成就或境界,如“功名百尺竿头”(元·张养浩《折桂令》)。同时,常与“更进一步”连用,强调在已有成就基础上仍需努力。
二、出处与演变
- 文学来源:最早见于唐代吴融《商人》诗:“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
- 佛教渊源:宋代高僧景岑(招贤大师)在讲经时提出“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将佛教修行境界融入成语,后演变为激励进取的通用表达。
三、深层寓意
- 永不止步的精神:即使达到高峰,仍需突破自我,强调持续努力的重要性。
- 多领域适用:既可用于学业、事业,也可形容个人成长或技艺的精进。
四、用法与示例
- 语法结构:偏正式成语,多作谓语或定语,如“他在学术领域已至百尺竿头”。
- 典型搭配:常与“更进一步”连用,形成固定表达,如老师勉励学生:“望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五、近义词
- 同类表达:百丈竿头(强调相似的高境界与进取精神)。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百尺竿头”不仅描述成就的高度,更蕴含了中华文化中谦逊与进取并重的价值观。
别人正在浏览...
疤瘢稗官野史板録保育边地鼻孔辽天藏诸名山糙漆茶肆床闼纯鈎俶载大饽饽搭链,搭链儿单欵胆小如鼠叠累二龙风起水涌负縴感致弓正归去来兮辞过制龢乐横睇衡文宏宏惶顾缓役挥喝郊劳郊坛解烦藉槀唧哩咕噜久要乐游苑离远陇亩鸬鷀笑毛厘妙力末职木牍千金一掷趫悍寝饍阮始平圣道生养申延俗誉塌飒柁子土著乌篷船恶杀都来详尽宵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