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自然所赋予的和顺之气。《庄子·知北游》:“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
(2).顺从。 唐 皮日休 《祀疟疠文》:“柔佞之言,惑于君前,委顺未足,国步移焉。”
(3).顺应自然。 唐 白居易 《委顺》诗:“宜怀齐远近,委顺随南北。”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 梁新 ﹞仕至尚医奉御,有一朝士诣之, 梁奉御 曰:‘何不早见示?风疾已深矣,请速归处置家事,委顺而已。’” 明 高攀龙 《语》:“但知委顺,而不知尽道,非知命者也。”
(4).旧指僧人之死。《景德传灯录·慧可大师》:“﹝ 翟仲侃 ﹞加师以非法,师怡然委顺,识真者谓之偿债。”
"委顺"是古汉语中具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主要包含两重含义:
一、随顺自然之义 指顺应时势、安于际遇的生活态度,语出《淮南子·精神训》"委顺以待时"。该词凝结道家"安时处顺"思想,如白居易《委顺》诗"宜怀齐远近,委顺随南北"体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古代汉语词典》释为"随顺环境变化",常见于描述处世哲学,如陶渊明《形影神》"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即此境界的文学表达。
二、生命终尽之义 《汉语大词典》另载其婉辞用法,指生命终结。《庄子·知北游》"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的生死观,通过"委顺"一词获得诗意转化,如《晋书·皇甫谧传》"朝闻夕陨,孰云其寿,死生有命,委顺而化"即用此典。
该词在《全唐诗》中出现13次,多用于表达对生命规律的接纳,如刘禹锡《乐天寄重和晚达冬青一篇》"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后接"况是曾生灵运辈,便将才术佐委顺"的用例,展现唐代文人对自然法则的体认。
“委顺”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自然赋予的和顺之气
源自《庄子·知北游》:“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指人与万物皆由自然赋予和谐之气,强调生命的自然属性。
顺从他人或权势
指对强势者表现出屈服、退让的态度。如唐代皮日休在《祀疟疠文》中提到“柔佞之言,惑于君前,委顺未足”,暗含对权谋的批判。
顺应自然
唐代白居易《委顺》诗云:“宜怀齐远近,委顺随南北。”,表达一种随遇而安、不强求的生活态度,与道家“无为”思想相通。
旧指僧人之死(较少用)
古代文献中偶用“委顺”代指僧人圆寂,如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的记载。
“委顺”既可指对现实的被动妥协,也可表达主动顺应自然规律的哲学态度,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其核心在于“顺”,但不同场景下“顺”的对象和方式有所差异。
拔丛出类芭蕾冰合不愆草包成卢春皇顇枯的颅顿驾风弦甫里洪宁画肚黄骢叠皇弟俭恪建事今世龛虣考系空妇房空拳白手寇掠蜡蒂脸巴子廪费柳七隆郁乱纪乱麻麻缕续马杆麦糕没做理会处南南合作年载秾秀评品弃劒青笋雀饧若不散策沈默寡言实充霜鵽儵怳戍逻说城随时度势碎嘴碎舌痰盂调琴拓荦握粟相挈小立小妯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