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凡盛暑、雨雪、泥潦,酌免群臣朝参,谓之“放朝”。本 唐 制,后朝因之。 唐 白居易 《雨雪放朝因怀微之》诗:“归骑纷纷下九衢,放朝三日为泥涂。”《旧唐书·文宗纪论》:“朕欲与卿等每日相见,其輟朝、放朝,用双日可也。” 明 李东阳 《早朝遇雨途中即事》诗:“纵道君恩屡放朝,端居未敢忘巾櫛。”参阅 宋 王溥 《唐会要·朔望朝参》。
(2).谓群臣朝参毕退朝。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於礼,羣臣无一日不朝者,故正衙虽不坐,常参官犹立班,俟放朝乃退。”
(3).谓让群臣入朝朝参。《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臣闻朝廷之仪,进止有度。伏见常参文武官每日趋朝,并早赴待漏院,候开内门齐入,今以辰漏上始放朝,故多后时乃入。” 明 高启 《早至阙下候朝》诗:“月明立傍御沟桥,半启宫门未放朝。”
放朝是古代中国(尤指唐代)特有的宫廷制度术语,指皇帝因特殊原因临时取消当日的早朝(常朝)。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字义解析
“放”在此处意为“免除、暂停”(《古代汉语词典》),“朝”指臣子朝见君主的礼仪性集会。合指暂停君臣例行的朝会活动。
历史背景与使用场景
唐代是“放朝”制度最成熟的时期,多因以下情况实施:
文化意义
放朝制度体现古代官僚体系的人文关怀与礼法平衡。通过暂停繁复的朝仪,既保障官员安全,亦维护皇权威严。中唐诗人王建《宫词》中“每遇停朝放朝日”之句,侧面反映其已成为宫廷生活常态。
权威参考资料:
“放朝”是古代官制中的特定术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在盛暑、雨雪、泥泞等极端天气或特殊情况下,皇帝会酌情免除群臣的朝参,称为“放朝”。此制始于唐代,后世沿用。例如:
指群臣完成朝参后离开宫廷的过程。如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录》描述,官员需在正衙立班等待“放朝”后方可退下。
指开启宫门让群臣入朝参拜。例如明代高启《早至阙下候朝》诗云“半启宫门未放朝”,即宫门未开时官员需等候。
如需具体历史案例或更多文献引用,可参考唐代典章《唐会要·朔望朝参》。
暗害迸涌炳矞不忝策命茶仪虫落春盘大老耽待蛋粉迭相顶账愕梦风穴肤劄覆坠光标故法袿裳箍桶江驿颉曲杰丈夫钜屏考慎跨街楼夸示朗鉴量才録用凌雨力啬流水农穰评定齐理清銮倾轧秋汉漆椀铨镜认贼爲父骟割身家水讼台岳特絶田奴条例同流通厮脚儿退青拖船微波粼粼违悮雾聚无声无臭舞台相识舷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