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删去告发人姓名的捕人文书。《后汉书·党锢传·张俭》:“乡人 朱并 ,素性佞邪,为 俭 所弃, 并 怀怨恚,遂上书告 俭 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於是刊章讨捕。” 李贤 注:“刊,削。不欲宣露 并 名,故削除之而直捕 俭 等。”《晋书·刑法志》:“将亡之国,典刑咸弃,刊章以急其宪,适意以宽其网, 桓 灵 之季,不其然歟!”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国制》:“刊章,刊落姓名而下其章也。” 清 黄遵宪 《逐客篇》诗:“刊章指名捉,逋逃萃渊藪。”
"刊章"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义演变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解析:
字源本义 "刊"为形声字,《说文解字》释作"剟也",本指削除刻痕的动作,后引申为雕刻、修订之意;"章"指带有纹饰的玉器,后扩展为典章制度。二字组合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后汉书·张俭传》"刊章讨捕"中特指官方通缉文书,此处"刊"取雕刻公示之意,"章"指正式公文。
历史演变 在明清科举制度中,"刊章"衍生出特殊语义。据《明清科举文化研究》记载,考生需将八股范文雕版刊印成"刊章",既作为应试模板,也用于学术交流。这种用法持续至1905年科举废止。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两种现代用法:一作动词,指正式刊发公文(如"刊章公告");二为名词,特指雕刻印章的艺术形式,常见于金石学领域。
文化延伸 在东亚汉文化圈中,日本保留"刊章"作为印章别称,韩国《文房四宝考》记载其制章工艺由中国唐代传入。这种文化传播印证了汉字词汇的跨地域生命力。
(文献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辞海》第七版;《东亚文化传播史》中华书局2018年;国家图书馆古籍数据库)
“刊章”一词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分别对应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用法:
指删去告发人姓名的捕人文书。这一用法源自《后汉书·党锢传》中记载的东汉张俭事件:乡人朱并因被张俭排斥,匿名上书诬告张俭结党,朝廷为保护告密者,将文书中的姓名削除后发布通缉令(“刊章讨捕”)。此处的“刊”意为削除,“章”指官方文书。
作为成语使用时,“刊章”读作kān zhāng,形容刻板、死板地遵循规章制度,缺乏变通。其中:
北江本字臂肩不期然惨黯超然象外诚谏承蒙酬拜呆顿顿蹈扬独脚虎恶弱根元会且甲煎键角骄贪结厚节节寸寸寄恨尽美唧筒九斿继志卷摺举炊沮遏磕膝叩谒葵花马调渺漠鸣桹慜顾迷悟模数转换器匉匐僻静平居有思贫户棋雠清夐三品松设享石隄属官嘶嗄私养钱韬颖团矿维护纬经微孔僞意畏震蜗牛庐仙都观效款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