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燃脐的意思、燃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燃脐的解释

《后汉书·董卓传》:“乃尸 卓 於市。天时始热, 卓 素充肥,脂流於地。守尸吏然火置 卓 脐中,光明达曙,如是积日。”后遂以“燃脐”指元凶伏法。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前驱效命,元恶斯歼。既掛胆於西州,方燃脐於东市。”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若进鴆行弑,燃脐就戮,总关王室,不涉霸图。” 明 夏完淳 《讨叛降大逆臣檄》:“倘为 于禁 潜归,定合燃脐掛胆;若更 会之 怀毒,尤须赤族瀦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燃脐”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权贵被诛杀后惨遭焚尸的结局,后引申为权奸伏诛、恶人遭报应的象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本义与典故来源

“燃脐”典出《后汉书·董卓传》。东汉权臣董卓专权暴虐,被王允、吕布诛杀后,弃尸于市。因其体肥脂厚,守尸官吏在其肚脐处插灯芯点燃,火光通宵达旦:

“卓素充肥,脂流于地。守尸吏然火置卓脐中,光明达曙。”

此事件后,“燃脐”成为董卓惨死之标志,喻指显赫一时者终遭覆灭。


二、比喻义与文学化用

在诗词中,“燃脐”常用于批判权贵或讽刺恶贯满盈者。例如:

  1. 唐代白居易《咏史》:

    “孔丘盗跖俱尘埃,董卓燃脐亦已灰。”

    以董卓燃脐的结局,强调暴虐者终将化为尘土。

  2. 明代张岱《陶庵梦忆》:

    “燃脐之祸,千古同慨。”

    借古讽今,警示权倾一时者必自焚。


三、现代词典释义

权威辞书对“燃脐”的释义如下:


引用参考

  1.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原始典故出处,记载董卓被诛及燃脐细节。

  2. 《汉语大词典》(第11卷)

    现代权威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

  3. 《全唐诗·白居易卷》

    收录《咏史》诗,化用“燃脐”典故。

  4. 《辞源(第三版)》

    商务印书馆,释义与词源考据。

(注:古籍原文可参考中华书局点校本,现代辞书可查阅图书馆或权威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燃脐”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古代权臣董卓伏法的事件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释

“燃脐”字面指焚烧肚脐,实际引申为元凶被诛杀、恶人伏法的象征。该词常用于描述罪大恶极者受到严惩,带有大快人心的意味。


二、典故出处

据《后汉书·董卓传》记载,东汉权臣董卓专横残暴,体态肥胖。他被吕布诛杀后,尸体被弃于市集。因天气炎热,其体内油脂外流,守尸官吏将火种置于董卓肚脐中燃烧,火光通宵达旦。这一场景成为“燃脐”典故的源头。


三、文学用例

该词在后世文学中被广泛引用:


四、词语结构及用法


“燃脐”通过董卓伏法的具体场景,抽象出正义审判的象征意义。其核心内涵是通过极端惩罚实现社会公义,反映了古代对暴政的批判态度。需注意该词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现代语境中需谨慎使用以避免歧义。

(综合参考来源:汉典、搜狗百科、查字典等)

别人正在浏览...

蔼然仁者抱儿当户鬓鵶避色拨火棍长寝賝贡虫媒花窗隔逴优次且蹬道钉帽顶奏氐宿东语多攒干景光前啓后夯歌函矢虎諕辉音家伙坚信椒壁鸠僚凯声坎劳刊头克奔老苍陵空灵味没皮没脸眠觉命篇凝浄盘问辟幕凄激倾堕倾竭轻繇薄赋却扫三齐神贤食荤输电庶几乎疏冷树俗立化汤婆条苗頽沱瓦玉集糅稳实显讼枭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