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逃户的意思、逃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逃户的解释

古代为逃避赋役,流亡外地而无户籍的人。《魏书·食货志》:“先是,禁网疏阔,民多逃隐。 天兴 中,詔採诸漏户,令输纶绵。自后诸逃户占为细茧罗穀者甚众。”《新唐书·食货志一》:“监察御史 宇文融 献策:括籍外羡田、逃户,自占者给復五年。”《宋史·食货志二》:“逃户别立籍,令本府招诱归业。” 清 邵廷采 《田赋略》:“ 唐 之分崩离析也,由 宇文融 括羡田、逃户始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逃户”是古代社会中的特定群体,指为逃避赋税、徭役而流亡外地且无户籍的百姓。这一现象在多个朝代均有记载,其成因和影响与赋役制度、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详细解释:

  1. 定义与特征
    逃户是因不堪赋役重负,主动脱离原籍、隐遁他乡的人口。他们失去官方户籍,成为流动的“黑户”,导致政府税收减少,也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激化。

  2. 历史背景与成因

    • 赋役繁重:如南宋时期,贾似道推行“公田法”,强征民田导致农民大量逃亡。
    • 战乱动荡:蒙古灭金后南下,社会动荡加剧了百姓流离失所。
    • 政策漏洞:北魏《魏书·食货志》提到“禁网疏阔”,户籍管理松散,为逃户提供了空间。
  3. 政府应对措施

    • 清查与招抚:唐代宇文融建议清查“逃户”和隐匿土地,对主动归籍者给予五年免税政策。
    • 制度调整:宋代设立专门户籍管理逃户,由地方官府招诱其复业。
  4. 社会影响
    逃户现象削弱了国家对人口的控制,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同时加剧土地兼并(如逃户土地被豪强侵占)。长期积累可能引发农民起义,成为王朝衰落的诱因之一。

典型文献记载: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的逃户政策案例,可查阅《新唐书·食货志》《宋史·食货志》等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词语解释

《逃户》是一个汉语词语,拆分部首为辶和户,总共8个笔画。它的意思是指户口迁往其他地方,不再在原籍所在地登记户口。

词语来源

《逃户》一词源于古代的户籍制度。在古代,人们的户口与生活地点紧密相关,户口是划定地域范围的重要依据。由于各种原因,例如避难、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等,人们会选择逃离原籍所在地,迁往其他地方。

繁体

《逃戶》是《逃户》的繁体字。

古时候汉字写法

根据历史记录,古代对于《逃户》一词的写法较为简单,通常使用“辵户”来表示。

例句

1. 很多农民工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选择逃户到大城市打工。

2. 他们逃户去了海边,希望能摆脱现有的生活困境。

组词

逃亡、逃跑、逃避、户籍、迁徙、出走

近义词

出走、逃遁、迁徙

反义词

迁入、入户、过户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