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逃户的意思、逃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逃户的解释

古代为逃避赋役,流亡外地而无户籍的人。《魏书·食货志》:“先是,禁网疏阔,民多逃隐。 天兴 中,詔採诸漏户,令输纶绵。自后诸逃户占为细茧罗穀者甚众。”《新唐书·食货志一》:“监察御史 宇文融 献策:括籍外羡田、逃户,自占者给復五年。”《宋史·食货志二》:“逃户别立籍,令本府招诱归业。” 清 邵廷采 《田赋略》:“ 唐 之分崩离析也,由 宇文融 括羡田、逃户始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逃户”是古代中国社会史中的重要概念,指为逃避赋税、徭役或战乱而脱离原籍户籍的民户。该词由“逃”(逃离)和“户”(户籍单位)构成,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户籍制度完善后,唐代文献中频繁出现相关记载。

从社会制度角度分析,逃户现象与以下三方面密切相关:

  1. 赋税压力:均田制崩坏后,租庸调加重,如《旧唐书》记载“户口逃亡,避役兼并”;
  2. 土地兼并:豪强侵占导致自耕农失地,如东汉崔寔《政论》所述“贫户役赋,逃窜为免”;
  3. 户籍管控:里甲制度强制捆绑人身,明太祖时期推行的户帖制度即为遏制逃户而设。

历代王朝应对措施包括唐德宗“两税法”、明张居正“一条鞭法”等赋役改革,但始终未能根治。现代学者认为,逃户现象实质是农耕文明下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的博弈缩影(参考《中国户籍制度史》第三章)。该词在当代语境中可引申指脱离原管理系统的个体或单位,但其核心仍指向制度性压迫下的被动逃亡。

网络扩展解释

“逃户”是古代社会中的特定群体,指为逃避赋税、徭役而流亡外地且无户籍的百姓。这一现象在多个朝代均有记载,其成因和影响与赋役制度、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详细解释:

  1. 定义与特征
    逃户是因不堪赋役重负,主动脱离原籍、隐遁他乡的人口。他们失去官方户籍,成为流动的“黑户”,导致政府税收减少,也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激化。

  2. 历史背景与成因

    • 赋役繁重:如南宋时期,贾似道推行“公田法”,强征民田导致农民大量逃亡。
    • 战乱动荡:蒙古灭金后南下,社会动荡加剧了百姓流离失所。
    • 政策漏洞:北魏《魏书·食货志》提到“禁网疏阔”,户籍管理松散,为逃户提供了空间。
  3. 政府应对措施

    • 清查与招抚:唐代宇文融建议清查“逃户”和隐匿土地,对主动归籍者给予五年免税政策。
    • 制度调整:宋代设立专门户籍管理逃户,由地方官府招诱其复业。
  4. 社会影响
    逃户现象削弱了国家对人口的控制,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同时加剧土地兼并(如逃户土地被豪强侵占)。长期积累可能引发农民起义,成为王朝衰落的诱因之一。

典型文献记载: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的逃户政策案例,可查阅《新唐书·食货志》《宋史·食货志》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堢壔编刬鄙戾并列长引吃排头大帛点次典砚鞮汗敦世厉俗乏顿番捉浮箭扶危济困抚驯诡饰和奸恒资红喷喷后盾虎臣虎视鹰扬歼除交唾郊享结撰津逮潏潏朗弹梨颊六尘不染刘杜龙奥龙媒马蜂民瘝闹了归齐排房蓬丘七了八当穹碧权均力齐柔露入户乳井丧明山清水秀舍旧谋新沈名衰耗駷跃诉辨枱灯廷魁替人微旨文选卧隐小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