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八佾》:“ 子 入太庙,每事问。”后用以指遇事多做调查研究。 陶行知 《每事问》诗:“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毛6*泽6*东 《反对本本主义》二:“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 孔夫子 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每事问汉语 快速查询。
“每事问”是一个源自《论语》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出自《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描述孔子进入周公庙时,对祭祀礼仪的每个细节都主动询问,体现其治学态度。
表层含义
指遇到任何事物都要详细询问,强调对未知领域的主动探究。如《汉典》解释为“遇事多向人请教,多调查研究”,进一步说明“凡遇到不懂的事都问别人,向别人请教”。
深层内涵
孔子此举并非无知,而是出于对礼制的敬畏之心。如分析:“知道的也不敢恃其已知而不问,要再确认一下”,体现谦逊严谨的态度,与现代管理学“不要信任,要确认”的理念相通。
适用于教育、科研、管理等领域,提示人们:
需注意:该成语含中性色彩,过度使用可能显得缺乏主见,需结合具体场景灵活运用。
“每事问”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管什么事情都要去问询,表示对待事情非常谨慎的态度。
成语“每事问”可以拆分为“每”、“事”、“问”三个字。其中,“每”字的部首是“斤”,由四笔构成;“事”字的部首是“事”,由五笔构成;“问”字的部首是“口”,由五笔构成。
成语“每事问”最早出现在《战国策·秦策一》一书中。在繁体字中,每事问的写法为“每事問”。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一定的变化。成语“每事问”在古代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但基本的意思和用法没有改变。
他对待任何事情总是每事问,从不轻易妄下判断。
与“每事问”相关的组词有:
- “每事细问”:表示再三询问、详细考察。
- “事无巨细”:表示不论事情大小而都要去关心和处理。
与“每事问”意思相近的成语有:“细心考察”、“百密一疏”等。
与“每事问”意思相反的成语有:“轻率决策”、“草率从事”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