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蓬艾的意思、蓬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蓬艾的解释

(1).蓬蒿与艾草。亦泛指丛生的杂草。《墨子·旗帜》:“蓬艾有积。” 宋 苏舜钦 《猎狐篇》:“何暇正丘首,腥臊满蓬艾。” 清 顾炎武 《将远行作》诗:“收身蓬艾中,所至若穷途。”

(2).指草野;民间。《宋书·傅亮传》:“重明照蓬艾,万品同率由。” 清 侯方域 《陈其年诗序》:“ 吴 趋诸君即数十年来更变迭出,而犹存乎蓬艾之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蓬艾”是一个汉语合成词,由“蓬”和“艾”两种植物名称组合而成,在古代文献和诗词中常被使用,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字义解析

  1. 蓬:指蓬草,又称“飞蓬”、“转蓬”。是一种常见的野草,菊科植物,其特点是:
    • 形态:茎叶散乱,秋枯根拔,风卷而飞。
    • 特性:生命力顽强,常生长于荒野、路边,但质地轻飘,易随风飘转。
    • 引申义:常象征漂泊不定、行踪无定、卑微或荒凉。如成语“蓬头垢面”、“飞蓬随风”。
  2. 艾:指艾草,菊科蒿属植物。
    • 形态:多年生草本,有香气,叶羽状分裂。
    • 特性:在古代用途广泛,可入药、灸疗、驱虫、祭祀,也常被视为杂草。
    • 引申义:常与蓬草并提,象征荒芜、低贱、普通或未被重视的事物。有时也取其香气代表美好(如“少艾”指年轻美女),但与“蓬”组合时多取荒芜义。

二、合成词“蓬艾”的含义 “蓬艾”作为一个固定词组,其核心含义并非指具体的两种植物,而是取其共同特征和象征意义:

  1. 泛指杂草、荒草:指生长在荒野、无人打理、低贱普通的野草。这是其最基础的含义。
    • 例证:王逸在注释《楚辞·离骚》“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时提到:“言楚国户服白蒿,满其要带,以为芬芳,反谓幽兰臭恶,为不可佩也。以言君亲爱谗佞,憎远忠直,而不肯近也。”虽未直接说“蓬艾”,但“艾”在此处即被视为贱草,与香草(幽兰)相对。这种香草恶草(含艾)的对比,是理解“蓬艾”象征意义的基础。
  2. 象征荒芜、偏僻、未开化之地:因蓬艾丛生之处,常是人迹罕至或废弃荒凉的地方。
    • 例证:汉代王褒《九怀·尊嘉》:“瓦砾进宝兮,捐弃随和。铅刀厉御兮,顿弃太阿。骥垂两耳兮,中坂蹉跎。蹇驴服驾兮,无用日多。修洁处幽兮,贵宠沙劘。凤皇不翔兮,鹑鴳飞扬。乘虹骖蜺兮,载云变化。鹪明开路兮,后属青蛇。步骤桂林兮,超骧卷阿。丘陵翔舞兮,谿谷悲歌。神章灵篇兮,赴曲相和。余私娱兹兮,孰哉复加。还顾世俗兮,坏败罔罗。卷佩将逝兮,涕流滂沱。” 其中虽未直接出现“蓬艾”,但描绘的“瓦砾”、“铅刀”、“蹇驴”、“鹑鴳”等意象与“修洁处幽”、“凤皇不翔”形成对比,其意境与“蓬艾”象征的荒芜、被弃置相似。后世常用“蓬艾之间”指代荒僻之处。
  3. 喻指卑微、低贱、被忽视或蒙蔽的事物或人:这是其最重要的引申义和象征义。蓬艾被视为平凡、低贱的野草,与香草(兰、蕙等)相对,常用来比喻小人、奸佞、卑微者或被世俗埋没的贤才。
    • 经典例证:屈原《楚辞·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萧艾”即蒿艾之类,与“蓬艾”意近)。王逸注曰:“言兰芷之草,变易其体而不复香……荃蕙化而为菅茅,失其本性也……以言君子更为小人,忠信更为佞伪。” 这里明确将“萧艾”与变节的小人、佞伪相联系。
    • 引申用法:后世常用“蓬艾”喻指:
      • 卑微低贱的地位或身份。
      • 被世俗埋没的贤才或高洁之士(自喻或他喻)。
      • 蒙蔽贤明的奸邪小人。
      • 污浊恶劣的环境。

三、总结 “蓬艾”一词,源于两种常见的野草“蓬”与“艾”。其基本义指丛生的杂草或荒芜之地。在文化象征层面,尤其在受《楚辞》香草美人传统影响的文学作品中,“蓬艾”常作为香草(如兰、蕙)的对立面,喻指低贱、卑微、荒芜、被忽视或被奸邪(小人)占据的环境或状态。它承载了古人对于环境、社会地位、人格品性的价值判断和隐喻。

主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对“蓬”、“艾”、“蓬艾”等词条有详细释义及书证。(注:权威工具书,但网络公开访问受限。可查阅纸质版或授权数据库如“汉典”等,此处无法提供直接链接)。
  2. 《楚辞章句》(汉·王逸注):对《离骚》中“萧艾”等意象的注释是理解“蓬艾”象征意义的关键源头。(古籍,可通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网站查阅原文:https://ctext.org, 搜索“离骚”及相应诗句)。
  3. 王褒《九怀·尊嘉》:汉代辞赋,其意象运用体现了与“蓬艾”相似的象征环境。(古籍,来源同上)。

网络扩展解释

“蓬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1. 植物层面的本义
    指蓬蒿与艾草,常泛指丛生的杂草。例如《墨子·旗帜》中记载“蓬艾有积”,描述杂草堆积的场景。这一用法在古诗文中较为常见,如宋代苏舜钦《猎狐篇》用“腥臊满蓬艾”形容荒芜杂乱的环境。

  2. 社会层面的引申义
    借指草野、民间,与“朝堂”形成对比。例如《宋书·傅亮传》提到“重明照蓬艾”,暗喻帝王恩泽遍及民间;清代侯方域的诗文也以“蓬艾”代指远离权势的平凡境地。

补充说明:
“蓬”本为一种茎叶散乱的野草(如飞蓬),后衍生出“松散、杂乱”之意;“艾”则是一种可入药的芳香草本植物,亦有“终止”“年老”等引申义(如成语“方兴未艾”)。两者组合后,既保留植物特性,又通过文学化表达拓展出社会隐喻。

别人正在浏览...

拜閤百际襃言不仁敕符代名词低调照片多时恩仇儿女心肠鹅行发薪法旨抚揉服务器官差归厚过劲寒服号码机厚利话把划地为牢怀襟回光反照家禄骄豪棘鈎挤手捏脚駃騠抗浮苦月婪取嫚语眀眀末宦没乱捧腹大笑片帆瓶锡堡塞浅露清廉穹丽绮疏攘羭圣期史官室女座耍烟九説满条段剔抽秃揣通啓同生死共存亡推力魏公子维纳斯无彊仙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