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顽疎 ”。1.愚钝而懒散。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咨予不淑,婴累多虞。匪降自天,实由顽疎。”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谬荷灵启,垂授真法,但肉人顽疎,修行多替。” 唐 刘长卿 《酬包谏议佶见寄之什》诗:“佐郡愧顽疏,殊方亲里閭。” 宋 王安石 《答林中舍启》之二:“敢图风谊,远损书辞,仰衔存爱之隆,实重顽疏之过。”
(2).愚钝而懒散者。多用作自谦之辞。 唐 白居易 《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
“顽疏”为汉语中较为少见的组合词,其含义可从单字本义及古籍用例中解析:
一、字义溯源 “顽”本义为愚钝、固执。《说文解字》释:“顽,㮯头也。从页,元声。”段玉裁注:“凡物浑沦未破者皆曰㮯,凡人性野者曰顽。”(引自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而“疏”在《玉篇》中解作“阔也,非亲也,远也”,引申为生疏、疏忽之意。
二、古籍用例 《后汉书·列女传》载“吾性顽疏,教道无素”,此处“顽疏”指性格愚钝粗疏。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自述“自思罪戾,顽疏可知”,则用以表达对自己粗率疏懒的谦称(参考中华书局《全唐诗》笺注)。
三、现代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该词释为:“愚钝粗疏,多用作自谦之辞”,常见于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自我评价语境。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保留在文言色彩浓厚的书面表达中(据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顽疏”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且多用于文学或自谦语境:
1. 愚钝而懒散
“顽疏”由“顽”(愚钝、固执)和“疏”(疏懒、懈怠)组成,形容人天性愚钝且行事懒散,缺乏机敏与勤勉。例如三国嵇康在《幽愤诗》中自省:“匪降自天,实由顽疎”,表达因自身愚钝招致困境的感慨。
2. 自谦之辞
古人常以“顽疏”自指,表示对自己能力不足的谦逊态度。如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意为借职务清闲修养自己的愚钝懒散之性。
需与单纯形容固执的“顽固”区分。“顽疏”侧重愚钝与懒散并存的特质,而非仅指坚持己见(如的“固执”解释可能为误读)。
总结来看,“顽疏”是一个兼具描述与自谦功能的古雅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愚钝懒散或谦逊表达的双重内涵。
安身之地白森森绊翻崩隤毕竟颤笃速朝元车毂掣挈楚弓遗影慈姑磁化的论點綉女滴水成冰方谨饭庄凤头鞋高级神经活动观时龟印桂枝客骇涩黑龙江省和淑呼红喝绿贱庶简要绞刑结成计功受爵积谷精究九裂镌损裾裾括苗牢记牢落陆离凌惊门封密觇朴悴皮里阳秋扑城墙报千年岐出轻飘飘三征七辟杀材山朵少康肃戒贴用缇麾望江南霄光谐声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