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曼珠的意思、曼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曼珠的解释

同“ 曼殊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曼珠,译言妙吉祥也,又作 曼殊室利 。按珠、殊同音,‘曼珠’亦即‘汉珠’二字。其易珠为洲,盖由洲字义近地名,故汉字假借承用之。”参见“ 曼殊室利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曼珠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本义与词源

  1. 植物学指代

    “曼珠”是石蒜属植物(Lycoris radiata)的古称,特指花瓣呈鲜红色、花叶永不相见的品种。该名称源于梵语“Mañjūṣaka”(意为“赤色天花”),最早见于唐代佛经译本,如《妙法莲华经》卷五载:“摩诃曼珠沙华,赤团华也”。现代植物学著作《中国植物志》亦采用此名作为石蒜的别称。

  2. 梵汉译音演变

    梵语“Mañjūṣa”音译为“曼珠沙”(全称“曼珠沙华”),后简化为“曼珠”。其梵文本义为“柔软、美妙”,引申为祥瑞之花,《翻译名义集》释为“天界赤色妙华”。


二、文化象征意义

  1. 佛教意象

    在佛典中,曼珠沙华被视为天界四华之一,象征“圣洁、超脱”。《法华经》记载,此花盛开时“地涌金莲,天雨曼珠”,预示佛法弘传的吉兆。敦煌壁画中亦多见曼珠沙华纹样,体现其宗教神圣性。

  2. 文学隐喻

    古典诗词常以“曼珠”喻指转瞬即逝的美好或永世难圆的遗憾。如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天仙子》中“曼珠零落委尘沙”,借花抒发生死相隔之痛。现代文学则强化其“彼岸之花”的意象,关联黄泉引路的传说。


三、现代语义延伸

  1. 民俗符号

    东亚民间将曼珠沙华视为冥界引魂之花,因其花期在秋分前后(日本“彼岸节”),故称“彼岸花”。此文化符号常见于影视作品,如电影《寻梦环游记》中以曼珠隐喻生死边界。

  2. 姓名与艺术创作

    “曼珠”作为人名时,多取“柔美、珍贵”之意,如元代戏曲《曼珠记》女主角名。当代游戏、动漫角色(如《仙剑奇侠传》曼珠沙华精灵)亦延续其神秘特质。


权威参考资料

  1. 《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译)
  2. 《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
  3. 《翻译名义集》(宋·法云著)
  4. 敦煌研究院《敦煌壁画植物图谱》
  5. 《纳兰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6. 《东亚民俗植物志》北京大学出版社
  7. 《影视符号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8. 《中国古典文学人物大辞典》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曼珠”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历史文献及佛教文化中均有体现,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根据权威词典解释,“曼珠”同“曼殊”,主要用于音译外来词。例如,在清代陈康祺的《郎潜纪闻》中提到:“曼珠,译言妙吉祥也,又作曼殊室利。” 这里的“曼殊室利”是佛教中“文殊菩萨”的梵语音译(Mañjuśrī),象征智慧与吉祥。

  2. 词源与演变

    • “曼珠”与“曼殊”因“珠”“殊”同音而互通,属于汉字假借现象。
    • 在佛教语境中,“曼珠”特指文殊菩萨,其形象常与智慧、光明相关联。
  3. 现代使用注意
    需注意与“曼珠沙华”区分,后者是另一种植物(即彼岸花)的名称,与“曼珠”无直接关联。

“曼珠”一词多见于古籍或佛教经典,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更多作为历史或宗教研究的术语存在。

别人正在浏览...

抱衾辨了宾待冰碎阐缓车轮菜成价城阚刍狗垂钓翁次摆线鏓硐大夫枝地力粉蝶儿奉复風聽号褂红签艰苦稽服静钝荆关扃牖寄僧名九节杖九龙抗拒克薄老先陵舃立社流水桃花栾茶卢秦猫狸懵蔽盟友门闩明洁怒吽吽谴呵认贼爲子入帘僧众膳房杓秉十变五化适等嗜尚守臣四近踏跶挺胸突肚桐君文衣侮食五子箫孔写经换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