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号衣。 郑观应 《盛世危言·民团》:“尝见民壮所持者皆銹刀旧鎗,所习者如戏臺演武,往来街道,势同儿戏,於事何济,徒以号褂衔灯,恐赫乡愚而已。”《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只见五颜六色的旗子,迎风招展,挖云镶边的号褂,映日争辉。”参见“ 号衣 ”。
“号褂”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性较强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号褂”即“号衣”,指古代官员或特定职业人群穿着的制服,具有标识身份、职位的作用。该词由“号”(指代标识性符号)和“褂”(外衣)组合而成,强调通过服饰样式、颜色等区分等级。
“褂”本指中式单层外衣,如大褂(长及膝盖)、小褂(贴身短衣)。清代发展为礼服外服,如“马褂”等,进一步丰富了号褂的形制演变背景。
总结
“号褂”是古代通过服饰标识身份的重要载体,兼具等级划分、职业区分和仪式功能,其设计反映了传统社会的礼制与阶级观念。现代语境中,该词多用于历史或文学描述。
号褂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成部首为口和衣,笔画数为8画。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一种传统的官员服饰。在旧时候,号褂是一种特殊的袍子,仅供官员身份高贵的人穿着。这种衣物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通常只有地位显赫的官员才有资格佩戴号褂。
在繁体字中,《号褂》的写法是號褂。这种形式的汉字仍然存在于一些繁体字的书写中,主要在台湾、香港等地使用。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号褂与现代有一些不同。在古时候,号褂的写法为“虍衣兵刀”。
以下是一些关于号褂的例句:
1. 他身穿华丽的号褂,显得威严非凡。
2. 这件号褂是由丝绸制成的,非常昂贵。
组词:
1. 号令:指发出命令或指示。
2. 褂子:指一种上衣,常见于现代汉语。
近义词:
袍子、长袍、礼服。
反义词:
平民服饰、普通装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