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怒吽吽的意思、怒吽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怒吽吽的解释

同“ 怒烘烘 ”。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二折:“那老儿,一会家便怒吽吽在那柴门外。”《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莫翁 ﹞怒吽吽不息,定要打匾拍十下。”《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只见 邓九公 皮袄也不曾穿……怒吽吽的一直奔耳房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怒吽吽”是一个拟声兼表状态的汉语形容词短语,主要用于形容人因极度愤怒而发出低沉吼声或气呼呼的样子。以下是基于词典释义和语言使用的详细解释:


一、分字释义与组合含义

  1. “怒”

    指愤怒、生气。《汉语大词典》释为“气愤,恼怒”(来源:汉典网 zdic.net)。

    示例:怒气冲冲、勃然大怒。

  2. “吽”

    拟声词,模拟牛吼或低沉的咆哮声。《汉语大词典》标注其音读为hōng(轰)或hǒu(吼),表“牛鸣声”或“愤怒时的低吼”(来源:汉典网 zdic.net)。

    叠用“吽吽”:强化声音的连续性与情绪张力,常见于明清小说(如《西游记》)。

  3. “怒吽吽”整体含义

    形容人盛怒时呼吸粗重、发出低吼声的状态,强调愤怒的外在表现与声音特征。

    例:《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回:“狄希陈怒吽吽的看着,气也不敢出。”


二、权威词典收录与例证


三、使用场景与文学表现

  1. 古典文学中的运用

    明清白话小说常用此词刻画人物怒态:

    • 《西游记》第三回:“那魔王吽吽喘吼,口内喷烟。”
    • 《醒世姻缘传》第四十八回:“狄希陈怒吽吽的坐着。”
  2. 现代使用与方言留存

    在部分北方方言(如山东、河北)中仍有使用,多用于口语表达强烈不满,如:“他气得怒吽吽的,一句话也说不出。”


四、语义关联词对比

词语 核心差异 情感强度
怒吽吽 强调愤怒时的声音表现 强烈
怒气冲冲 侧重神态与动作 较强
怒发冲冠 描写极端愤怒的外貌 极强

参考资料

  1. 汉典网(zdic.net
  2.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org
    • 《醒世姻缘传》原文检索库
  3.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32941
  4. 《近代汉语词典》,白维国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ISBN 9787544490966

网络扩展解释

“怒吽吽”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用于形容人发怒时的状态,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和方言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怒吽吽”与“怒烘烘”同义,表示非常生气的样子,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例如在《李逵负荆》中形容老人“怒吽吽地在柴门外”,即指其怒气冲冲的状态。

  2. 字形与发音

    • 拼音:多数文献标注为nù hōng hōng,但部分来源(如、4)写作“nù nù nù”,可能是方言或注音差异。
    • 字形:“吽”为拟声字,本义为牛叫声或争斗声(如“吽牙”指狗斗声),在此叠用强化愤怒情绪的表达。

二、用法与例证

  1. 文学引用

    • 元代康进之《李逵负荆》:“那老儿一会家便怒吽吽在那柴门外。”
    • 《二刻拍案惊奇》:“莫翁怒吽吽不息,定要打匾拍十下。”
    • 《儿女英雄传》:“邓九公……怒吽吽的一直奔耳房中。”
  2. 方言特色
    该词多用于口语化或地域性较强的文本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但在明清小说和元杂剧中常见。

三、注意事项

建议在阅读古籍或方言作品时结合上下文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邦后本支陛枑不怯气不使步态漕谷叉鱼察閲尘埃赤蘎齿轮宠惯膵脏大陆理性派斗韵独享法船飞云丹腐熟狗头狗航空港后起字虎校将行惊仡康济看理刻木口授心传癞狗烂不收磊浪立体龙仗沦垫黏补倩人蚺蛇藤入入散懒三清殿善堂生妻审识实生苗黍稷橚橚桃红妆頽魄突然腽肭兽伪蚕诿谢物业香积崄些儿斜度些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