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避席的意思、避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避席的解释

亦作“ 避廗 ”。1.古人席地而坐,离席起立,以示敬意。《吕氏春秋·慎大览》:“ 武王 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於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逡巡避廗曰:‘鄙人固陋,不知忌讳,乃今日见教。’” 李善 注:“《孝经》曰:‘ 曾子 避席。’廗与席古字通。”《汉书·灌夫传》:“已 婴 为寿,独故人避席,餘半膝席。”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珠利耶国》:“於是避席礼谢,深加敬叹。”《三国演义》第四回:“ 允 避席问曰:‘ 孟德 有何高见?’”

(2).指让席,以示敬意。《庄子·盗跖》:“謁者復通, 盗跖 曰:‘使来前!’ 孔子 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 盗跖 。”

(3).泛指离席。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涣之》:“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谈》:“觴客未毕,勿避席而起。”

(4).指逃席。 元 杨梓 《豫让吞炭》第一折:“主人, 让 闻我主索地, 赵君 避席,主人反欲见伐。”

(5).犹离职。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乙·永悟侍者》:“ 悟 曰:‘事既彰露,彼不宜復留。’遂遣出院。未几, 悟 亦避席,与之姪过 南康 。”

(6).回避,避退。 宋 洪迈 《夷坚志补·凤翔道上石》:“两屏相对,列于便殿燕几,他珍器百种皆避席。”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花面冲场,正生避席,非关倒置梨园,祇为从来雅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避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礼仪性质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离开席位”,表达尊敬或郑重之意。据《汉语大词典》解释,“避席”源于古代礼仪制度,具体表现为交谈或受教时主动离开原座位站立或退至一旁,以示对尊者、贤者的谦恭态度。

该词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两种典型用法:其一为“避席对答”,常见于臣子回应君主、学生回应师长等场合。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避席顿首”,通过离开座位叩首的动作强化对君王的敬意。其二作“避席请罪”,如《后汉书》记载官员为表自责而离席请罚,体现古代士人的自省精神。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避”含“回避、退让”之义,“席”指代古人铺于地面的坐具。二字组合完整呈现了“通过空间距离调整表达礼敬”的行为范式,这种身体语言被《礼记·曲礼》列为重要仪节,成为中华礼制文化的具象化表达。当代语言使用中,“避席”多出现于历史文献解读及传统礼仪研究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避席”是古代东亚文化中的一种礼节,指在特定场合离开座位以示尊敬或谦逊。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避席”源于古人席地而坐的传统,当表达敬意时,主动离开坐席站立或伏地。该行为常见于师生对话、君臣议事等场合。例如《孝经》记载曾子听孔子讲学时“避席而立”,成为尊师典范。

二、历史背景

  1. 礼仪演变:早期为个别行为,后发展为通行礼节。魏晋时期椅子传入中原后,席地而坐逐渐减少,但“避席”作为礼仪象征仍被保留。
  2. 多重含义:除表敬意外,亦可指让席、离席,甚至引申为退避或离职(如宋代洪迈《夷坚志》中的记载)。

三、经典案例

四、文化影响

该礼节通过“程门立雪”等典故融入传统文化,成为谦逊品德的象征。清代诗句“避席畏闻文字狱”则借用此词表达对思想压制的回避。

提示:如需具体文献原文或更多案例,可查阅《战国策》《孝经》等典籍,或访问汉典网(来源)获取权威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暗箭中人半空北门锁钥奔投变缞炒房赤灵符存本黨護掉个儿地芥笃诚二桃三士范器蜚览蜚云焚除港养告难后验幻沤货钱缴奏静搒金箴客官苛重哭灵老眼昏花列刹临春露一手满江红旻苍鸣钥欧骆排合攀亲敲火窃位素餐情状歧旨三犂山冢神情不属书名号遂服塘汛腾摧滕薛争长铁锹痛心拔脑突黎顽尊文按无期飨荐弦诵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