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封驳的意思、封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封驳的解释

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此制 汉 时已有,但无专职掌管。如 西汉 哀帝 益封 董贤 ,丞相 王嘉 “封还詔书,因奏封事”,见《汉书·王嘉传》。 东汉 明帝 时, 锺离意 为尚书仆射,亦“独敢諫争,数封还詔书”,见《后汉书·锺离意传》。至 唐 始由门下省掌管,对有失宜诏敕可以封还,有错误者则由给事中驳正。 五代 废。 宋 太宗 时复 唐 旧制。 明 罢门下省长官,诏敕有不便者,由六科给事中驳正。 清 代给事中与御史职掌合并,此制遂废。 唐 白居易 《郑覃可给事中制》:“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於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於理者,得駮正之。” 宋 司马光 《乞合两省为一札子》:“盖以中书出詔令,门下掌封駮,日有争论,纷紜不决,故使两省先於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封驳》:“ 明 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駮之任。”参阅《唐六典·门下省》。参见“ 封还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封驳”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机制,指官员对皇帝诏令或臣下奏章进行审查并驳回、纠正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封驳包含两方面职能:

  1. 封还诏书:当皇帝诏令存在失当之处时,官员可将其退回,要求重新拟定。
  2. 驳正奏章:对臣子呈递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核,纠正其中的违误。

历史演变

功能与意义

  1. 权力制衡:通过限制皇权与臣权,减少决策失误。
  2. 文书规范:确保政令符合典章制度,如唐代规定“凡诏旨制敕需经门下省副署”。
  3. 行政监督:成为古代监察体系的重要环节,典型案例包括东汉钟离意多次封还明帝诏书。

补充说明

此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近两千年,是古代政治文明中权力制约思想的实践体现。

网络扩展解释二

封驳的意思

封驳是一个成语,意指驳斥、驳倒、驳回别人的意见或说法。它常用于辩论、争论、辩解等场合,表示通过理性、客观的论证来否定别人的观点。

拆分部首和笔画

封驳的部首是马(马字旁),拼音是mǎ。它的总笔画数是11画。

来源和繁体

封驳成语最早出自《古文苑》一书中的《封驳道长石七雄论》。繁体字为「封駁」。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封驳的写法稍有不同。封字前面多加一点,并且驳字的下面有一个点。这种写法也可以用于书法作品中,具有一定的艺术效果。

例句

1. 他通过详细的数据和事实封驳了对方的观点。

2. 在辩论中,他用理性的论据封驳了对手的论点。

组词

封驳的组词:封闭、封建、驳杂、驳回、驳船。

近义词

反驳、驳斥、批驳。

反义词

支持、赞同、认同。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