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封驳的意思、封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封驳的解释

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此制 汉 时已有,但无专职掌管。如 西汉 哀帝 益封 董贤 ,丞相 王嘉 “封还詔书,因奏封事”,见《汉书·王嘉传》。 东汉 明帝 时, 锺离意 为尚书仆射,亦“独敢諫争,数封还詔书”,见《后汉书·锺离意传》。至 唐 始由门下省掌管,对有失宜诏敕可以封还,有错误者则由给事中驳正。 五代 废。 宋 太宗 时复 唐 旧制。 明 罢门下省长官,诏敕有不便者,由六科给事中驳正。 清 代给事中与御史职掌合并,此制遂废。 唐 白居易 《郑覃可给事中制》:“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於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於理者,得駮正之。” 宋 司马光 《乞合两省为一札子》:“盖以中书出詔令,门下掌封駮,日有争论,纷紜不决,故使两省先於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封驳》:“ 明 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駮之任。”参阅《唐六典·门下省》。参见“ 封还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封驳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殊监察机制,指臣子对君主诏令进行复核、修改或驳回的行为。该制度起源于汉代,至唐代形成规范化运作,核心职能是保障政令合法性与合理性。根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封"意为封还诏书,"驳"指驳正违失,二者合称构成对皇权的程序性制约。

从制度发展来看,《唐六典》规定门下省给事中专职"涂窜诏敕",宋朝设置封驳司专司其职,明朝六科给事中继承该职能。《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时期曾出现"敕旨既行,给事中魏征执之不可"的典型案例,体现了封驳制度在贞观之治中的积极作用。

词义构成包含三个维度:其一为文书形态的"封还诏书",其二为程序正义的"驳正违失",其三为政治伦理的"匡正君非"。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强调其"所以防臣下之欺蔽,亦所以杜君上之过举"的双向监督功能。现代学者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该制度反映了古代"皇权与相权互为制衡"的政治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

“封驳”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机制,指官员对皇帝诏令或臣下奏章进行审查并驳回、纠正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封驳包含两方面职能:

  1. 封还诏书:当皇帝诏令存在失当之处时,官员可将其退回,要求重新拟定。
  2. 驳正奏章:对臣子呈递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核,纠正其中的违误。

历史演变

功能与意义

  1. 权力制衡:通过限制皇权与臣权,减少决策失误。
  2. 文书规范:确保政令符合典章制度,如唐代规定“凡诏旨制敕需经门下省副署”。
  3. 行政监督:成为古代监察体系的重要环节,典型案例包括东汉钟离意多次封还明帝诏书。

补充说明

此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近两千年,是古代政治文明中权力制约思想的实践体现。

别人正在浏览...

百花生日罢尽碧落碑兵马笔形博明逋寇采葵才林草庵窜谪噔咚扎咶电绕枢光风头浮吊刚急乖越怀风荒扰讲花旌庸积稔脚色伉礼狂鞭坤造敛籴两意两韵诗里耆綟绶龙酹隆起满月鞯毛丁漠然视之年代念到甯歌淜湃辟称潜踪匿影碛北青莲轻逸羣衆运动商海事繇舒服私罚桃花妆特勤调频挺拔脱节牛脱贫外宇文襄侮狎小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