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策·楚策三》:“﹝ 苏秦 ﹞对曰:‘ 楚国 之食贵於玉,薪贵於桂,謁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后因以“束桂”形容柴薪缺少,生活艰难。 明 范受益 王錂 《寻亲记·剖面》:“贫穷辈,太无知。买柴如束桂,有朝餐,没夜食。”
“束桂”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束桂”形容柴薪稀缺、生活艰难,常用来比喻物价高昂或经济困顿。该词源自《战国策·楚策三》中苏秦的典故,原句提到楚国“薪贵于桂”(柴火比桂木还贵),后演变为固定表达。
典故出自《战国策·楚策三》:
苏秦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此处苏秦以夸张手法描述楚国物价高昂、求见君王之难,后“束桂”成为生活窘迫的代称。
明代戏曲《寻亲记·剖面》中曾用“买柴如束桂”形容穷人因柴价昂贵而难以维生,进一步强化了该词的文学意象。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例证或近义词对比,可参考《战国策》原文或沪江在线词典。
束桂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词汇,下面将分别介绍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以及提供一些例句,同时还包括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
束桂指的是将桂冠束在头上,是古代贵族或文人士子在重要场合佩戴桂冠的一种仪式动作,象征获得了荣耀和成就,是对个人才华和功绩的肯定。
束桂的部首是木(省去了左边的横撇),它由7个笔画组成。
束桂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古代,桂木和桂冠被视为象征权利和荣耀的象征。国君以及有重大贡献的人被赐予桂冠,代表着他们的功绩感动了天地和神灵。
束桂的繁体字为「束檜」,檜指的是一种山木,通常用于制作乐器。
在古代,束桂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例如,有时桂字的上方会加上一个「十」的形状,象征丰饶和富足。
- 他凭借自己优秀的成绩和卓越的才华,终于在颁奖典礼上束桂之礼。
- 古代文人志士们常常以儒雅风流的仪态束桂出征。
- 他的新发明被誉为年度创新,值得束桂庆贺。
组词:束带、束发、束手、束缚、束身、束腰。
近义词:冠冕、拔尖、状元、耀眼。
反义词:黯然失色、丧失光彩、黯然无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