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痎疟的意思、痎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痎疟的解释

疟疾的通称。亦指经年不愈的老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 张隐庵 集注引 马莳 曰:“痎疟者,疟之总称也。”《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痎疟疟母》:“痎疟经年久不愈,疟母成块结癖癥。”注:“痎疟,经年不愈之老疟也。”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七:“然自去冬得痎疟疾,辗转至今,屡愈屡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痎疟是汉语中的一个古医学术语,泛指疟疾,特指古代中医对周期性发作的寒热性疾病的统称。其释义及来源如下:

一、核心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解释,“痎疟”指疟疾的通称,尤指症状反复发作的疟疾类型。该词由“痎”(jiē)与“疟”(nüè)组成:“痎”本义指两日一发的疟疾,“疟”泛指寒热交替的疾病,合称后涵盖各类疟疾症状。

二、医学典籍佐证

《黄帝内经·素问》专设《痎疟论》篇,记载:“痎疟皆生于风”,指出风邪入侵是致病主因,症状表现为“蓄作有时”的周期性寒热发作。此论述奠定了中医对疟疾的理论基础,也印证“痎疟”为古代疟疾的规范病名。

三、词源与字义考据

  1. 字形解析

    “痎”从“疒”(病字旁)、“亥”声,东汉《说文解字》注:“痎,二日一发疟也”,强调其发作周期特征;“疟”从“疒”“虐”,《释名》释为“酷虐也”,形容病症对人体的摧残。

  2. 历史用法

    唐宋医籍如《千金要方》《圣济总录》均以“痎疟”为疟疾统称,明清时期渐被“疟疾”替代,成为历史词汇。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痎疟"词条

    http://www.hydcd.com/cd/htm12/156202.htm

  2. 《黄帝内经·素问》痎疟论篇(中华医典数据库)

    https://www.zhyjd.com/classic/detail?id=123

  3.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影印本)"痎"字释义

注:本文释义综合权威辞书与中医经典,引用来源均为学术机构认可的公开文献数据库(访问于2025年)。

网络扩展解释

痎疟是中医术语,指疟疾的通称,特指经年不愈的慢性疟疾或间日发作的疟疾。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历史渊源

  1. 基本概念
    痎疟在《黄帝内经》中被描述为疟疾的统称,尤其指周期性发作的疟疾。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到“秋为痎疟”,张介宾注“疟证虽多,皆谓之痎疟”。

  2. 分类与特性

    • 间日疟:现代医学认为痎疟对应间日疟原虫感染,每48小时发作一次,表现为寒战、高热、大汗。
    • 慢性疟疾:古籍如《医宗金鉴》指出,痎疟可指长期未愈的“疟母”(疟疾迁延形成的肝脾肿大)。

二、病因与症状

  1. 病因

    • 中医理论:因感受“疟邪”或外感风邪,邪伏少阳经,导致寒热交替。
    • 现代医学:由蚊虫传播疟原虫引起,间日疟原虫侵入红细胞后周期性裂殖。
  2. 典型症状

    • 周期性发作:突发寒战、高热(可达40℃)、出汗后缓解。
    • 伴随症状:头痛、口渴、脾肿大、贫血等。

三、治疗与文献记载

  1. 中医治疗
    常用青蒿、柴胡等中药清热截疟,《医宗金鉴》提及需结合针灸或药物化解“疟母”。

  2. 古籍例证

    • 方孝孺《与郑叔度书》描述“痎疟辗转不愈”,印证其慢性特征。
    • 《黄帝内经》记载发作时“寒栗鼓颔,腰脊俱痛”。

四、补充说明

痎疟的“痎”字本义为“皆”,强调疟疾的普遍性,后演变为专指顽固性疟疾。现代临床已较少使用该术语,更多用“疟疾”或具体分型(如间日疟)。

别人正在浏览...

保佑弁首伯格长不夕辰仪春秋五霸短古取法律解释蕃扞飞閤枌巷干打雷不下雨高圆官炉钱闺合鸿杀花旗秽货蕙问婚事枷锁鯨鬣金穣眷任枯腊礧礧连城宝陆死骨蛮土慢媟门吊难解难分配缗翩僊破曙潜军窃吹弃絶埆埆荣耀三乡诗撒施沙滤器尚友韶风麝父生端手灵书刊号四壁厢烫头提款同部五位百法无影无形侠辂相薄闲杰仙鼠席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