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旅食的意思、旅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旅食的解释

(1).古代谓士而无正禄者的宴饮。《仪礼·燕礼》:“尊士旅食于门西。” 郑玄 注:“旅,众也。士众食,谓未得正禄,所谓庶人在官者也。”

(2).谓平民百姓的饮食。《晏子春秋·杂上一》:“君子有力於民则进爵禄,不辞富贵;君子无力於民而旅食,不恶贫贱。” 唐 白居易 《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安定皇甫公墓志》:“自布衣而佩服金紫,自旅食而庙饗祖考。” 宋 司马光 《投梅圣俞》诗:“薄游困京师,旅食止脱粟。”

(3).客居;寄食。 南朝 齐 江孝嗣 《北戍琅琊城》诗:“薄暮苦羈愁,终朝伤旅食。” 唐 韩愈 《祭十二郎文》:“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捨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清 周亮工 《与高康生书》:“两尊人远在数千里外,妻孥復旅食 榕城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旅食”的汉语词典释义

“旅食”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两层核心含义,其释义及来源如下:

  1. 寄居他乡,谋生糊口

    指离开故乡,在外地生活并依靠工作维持生计。此义项源于古代汉语,常见于描述漂泊异乡的境况。

    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将“旅食”释为“在外地谋生”。
    •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注解为“旅居寄食于他乡”,引《孟子·滕文公上》“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的语境。
  2. 古代指低微的官职或客居的处境

    在古籍中,“旅食”特指未受正式册封的官员或门客身份,含谦卑之意。

    来源:

    • 《辞海》(第七版):释义包括“古代称未受正禄的散官”,引《周礼·天官·宰夫》“旅食”郑玄注:“旅,众也;不命之士,谓庶人在官者。”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此处“旅食”即指客居京城的清贫生活。

词义演变与书证

“旅食”本义侧重生存状态(如王维《偶然作》:“客舍似家家似寄,旅食京华春复秋”),后引申为身份象征。其语义始终与“漂泊”“客居”相关,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人口流动与阶层差异。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旅食”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综合搜索结果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古代未受禄官员的宴饮
    指尚未获得正式俸禄的士人(如庶人在官者)的集体饮食。《仪礼·燕礼》记载“尊士旅食于门西”,郑玄注解称这类人未得正禄。

  2. 平民百姓的饮食
    与贵族饮食相对,泛指普通人的日常饮食。如《晏子春秋》提到“君子无力于民而旅食”。

  3. 客居或寄食他乡
    此为最常见用法,指漂泊在外、依靠他人生活的状态。例如白居易描述皇甫公“自旅食而庙饗祖考”,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也提到“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二、语境延伸

三、典型例句

  1. 唐代江孝嗣《北戍琅琊城》:“终朝伤旅食”;
  2. 宋代司马光《投梅圣俞》:“薄游困京师,旅食止脱粟”;
  3. 现代用法如“闽粤赣边区旅食艰难”。

四、总结

“旅食”核心含义与“寄居漂泊”相关,需结合具体文本判断其指向。古代文献多指未受禄者或平民饮食,唐宋后逐渐侧重客居之意,近现代更强调物质匮乏的生存状态。如需更完整释义,可参考《仪礼》《晏子春秋》及唐宋诗文。

别人正在浏览...

阿从昂头天外安和柏路宝绶鞭节兵道长生朝天鸱视虎顾充养骢马客得意扬扬地竈度引发拆发明家房行风穴福庆扶伤复审负暄高纬度贯渎孤愤孤掌难鸣豪酋魂干交语嫁主节旄箕箙劲躁军仪夸海口凉床流水作业鹿醢罗雀掘鼠慢声慢语髦髿庙讳平林兵皮褥潜移嘿夺弃灰奇恣劝儆剩语嗜痂之癖瞬盼熟事铜浑托辞芜菁无所用心五易仙岛涎邓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