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节旄的意思、节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节旄的解释

[tail of yak no tally issued by ancient Chinese rulers as identification] 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

节旄尽落。——《汉书·李广苏建传》

详细解释

(1).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汉书·苏武传》:“﹝ 苏武 ﹞杖 汉 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2).指旌节。 唐 郑愔 《塞外》诗之二:“ 子卿 犹奉使,恒向节旄看。” 宋 司马光 《赐殿前都指挥使安武军节度使郝质不允诏》:“卿以沉勇冠军,忠厚许国,内典严卫,外秉节旄,夙夜之劳,简于朕志。”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鄢赵争宠》:“奉勑王朝,会向 江 南仗节旄,文武听吾调,生杀凭吾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节旄是古代中国政治与外交活动中的重要信物,特指使臣手持的符节装饰物。其主体为竹制或金属制的“节”,顶端缀有牦牛尾制成的“旄”,合称“节旄”。《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缀有牦牛尾的竹节,古代使者所持凭证”,这一形制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典章制度。

从词源学角度解析,“节”在《说文解字》中被训为“竹约也”,本指竹节,引申为约束、凭证之意;“旄”则特指牦牛尾,《周礼·春官》记载“旄人掌教舞散乐”,郑玄注云“旄谓牦牛尾,舞者所持以指麾”。两者结合形成的“节旄”,自秦汉时期成为中央政权授权的重要象征,《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使“持节旄以诘单于”,印证其在外交场合的核心作用。

该器物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案例见于《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的典故。唐代颜师古注曰:“节以竹为之,柄长八尺,旄牛尾为其毦三重”,可见其具体形制规格。现存汉代画像石中,持节使者的形象多表现为双手执顶端垂有三重牦尾的长杆,与文献记载互为印证。

在文化象征层面,节旄不仅代表皇权授予的使命,更演变为忠贞气节的代名词。宋代《太平御览·仪式部》引《汉官仪》云:“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毦,此天子之旄”,说明其等级规格与政治意涵。这一文化符号在历代诗词中频繁出现,如陆游“节旄落尽羁臣老”等句,均借节旄寄托家国情怀。

网络扩展解释

“节旄”是古代中国使节所持的重要信物,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义

“节旄”指古代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是天子授予使者的身份凭证,象征国家权威和使命。其中:

二、历史典故

《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时被扣押,始终手持汉节牧羊,即使“节旄尽落”仍不屈服,成为忠贞气节的象征。这一典故使“节旄”成为民族气节的文化符号。

三、功能与象征

  1. 外交凭证:使者持节旄出使(如“节旄出塞”),证明其官方身份;
  2. 权威象征:牦牛尾作为稀有物品,突显符节的庄重性;
  3. 使命标识:旄饰脱落仍保留竹节,体现使命高于形式的信念。

四、延伸用法

“节旄”也代指旌节本身,如唐代诗歌中常以此物表达边塞使命或家国情怀。例如,张籍《送和蕃公主》中“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暗含对使节艰辛的感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书》原文或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案友摆尾摇头参牟子层岚锄削聪谋错认颜标大集体逢池風調雨順告罄攻备攻駮寡草固不可彻骨肉辉景恢肆秽仙魂旛货场讲场坚守不渝茧纸角势交谪机阱矜爱衿期籍求鑛朴雷部量气李冰鲁戈回日髦民明知辗然鸟工衄然欧冶剑盘虞盘摺蒲帛恰正乞两欺灭权衡轻重人心涣散汝南诺三省吾身铩翮刷鍊竦企跳机猥违患文采先引贤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