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孤愤的意思、孤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孤愤的解释

韩非 所著的书篇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韩非 ﹞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做《孤愤》。” 司马贞 索隐:“孤愤,愤孤直不容於时也。”后以“孤愤”谓因孤高嫉俗而产生的愤慨之情。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虽任当其职,而吾道不行;见用於时,而美志不遂。鬱怏孤愤,无以寄怀。” 清 顾炎武 《赠钱行人邦寅》诗:“孤愤心犹烈,穷愁气未申。” 鲁迅 《准风月谈·“吃白相饭”》:“第一段是欺骗。见贪人就用利诱,见孤愤的就装同情。”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孤愤”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词源与出处

  1. 《韩非子》篇名
    “孤愤”原是战国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所著《韩非子》中的篇名。韩非通过此篇表达了对“廉直之士不容于邪枉之臣”的愤慨,并借“孤愤”一词代指因孤高正直而遭排挤的悲愤之情。

  2. 词义演变
    后世将“孤愤”引申为因孤高嫉俗、不容于时而产生的愤慨,如唐代刘知几《史通·自叙》中“郁怏孤愤”即为此意。


二、基本含义


三、文学与历史引用

  1. 古代文献

    • 陆机《辩亡论上》以“忠臣孤愤”形容忠义之士的悲壮情怀。
    • 清代顾炎武《赠钱行人邦寅》中“孤愤心犹烈”亦表达类似情感。
  2. 现代用例
    鲁迅在杂文中用“孤愤”描述对虚伪世态的批判。


四、相关拓展


“孤愤”既是韩非子的经典篇章,也是中国文化中表达孤高抗争精神的典型意象。其内涵从政治批判延伸至广义的文人精神困境,具有深厚的哲学与文学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二

孤愤

孤愤是一个复合词,由两个字组成:孤和愤。

孤的部首是孑,总笔画数是8,表示孤单独立。在繁体中,孤的字形是孤,拆分部首也是孑,总笔画数是6。

愤的部首是忄,总笔画数是9,表示气愤和愤怒。在繁体中,愤的字形是憤,拆分部首是心,总笔画数是15。

孤愤这个词来源于古时候的汉字写法,意思是孤独而激愤。

例句:他一直被孤愤所困扰,对社会的不公感到愤怒不已。

其他组词:孤独、孤立、愤怒、愤世嫉俗。

近义词:愤怒、愤懑、气愤、愤怒。

反义词:宽慰、包容、宽容、宽心。

别人正在浏览...

宝葫芦的秘密备多力分变乱摽说逼拨蚕宫伧儿诚谛承顾澄谧辰序迟风锤鈎大和绘珰珰胆固醇倒屣点看顶搭子盹困发奸摘伏工课故心行业鹤骖环境混编讲情剪枝记点急就章精绝经营畸重开甲脸红耳赤膫儿龙举云属禄相麦粥魔影批转情端忍害日濡月染若菌使腔仕隐殊尊死服私醖嵩峦讼屈贪迷炭盆陶醉土居望祈闲耍洗脚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