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旅食的意思、旅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旅食的解釋

(1).古代謂士而無正祿者的宴飲。《儀禮·燕禮》:“尊士旅食于門西。” 鄭玄 注:“旅,衆也。士衆食,謂未得正祿,所謂庶人在官者也。”

(2).謂平民百姓的飲食。《晏子春秋·雜上一》:“君子有力於民則進爵祿,不辭富貴;君子無力於民而旅食,不惡貧賤。” 唐 白居易 《銀青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安定皇甫公墓志》:“自布衣而佩服金紫,自旅食而廟饗祖考。” 宋 司馬光 《投梅聖俞》詩:“薄遊困京師,旅食止脫粟。”

(3).客居;寄食。 南朝 齊 江孝嗣 《北戍琅琊城》詩:“薄暮苦羈愁,終朝傷旅食。” 唐 韓愈 《祭十二郎文》:“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别,終當久相與處,故捨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 清 周亮工 《與高康生書》:“兩尊人遠在數千裡外,妻孥復旅食 榕城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旅食”的漢語詞典釋義

“旅食”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其釋義及來源如下:

  1. 寄居他鄉,謀生糊口

    指離開故鄉,在外地生活并依靠工作維持生計。此義項源于古代漢語,常見于描述漂泊異鄉的境況。

    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将“旅食”釋為“在外地謀生”。
    • 王力《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注解為“旅居寄食于他鄉”,引《孟子·滕文公上》“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的語境。
  2. 古代指低微的官職或客居的處境

    在古籍中,“旅食”特指未受正式冊封的官員或門客身份,含謙卑之意。

    來源:

    • 《辭海》(第七版):釋義包括“古代稱未受正祿的散官”,引《周禮·天官·宰夫》“旅食”鄭玄注:“旅,衆也;不命之士,謂庶人在官者。”
    •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此處“旅食”即指客居京城的清貧生活。

詞義演變與書證

“旅食”本義側重生存狀态(如王維《偶然作》:“客舍似家家似寄,旅食京華春複秋”),後引申為身份象征。其語義始終與“漂泊”“客居”相關,反映了古代社會的人口流動與階層差異。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旅食”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綜合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古代未受祿官員的宴飲
    指尚未獲得正式俸祿的士人(如庶人在官者)的集體飲食。《儀禮·燕禮》記載“尊士旅食于門西”,鄭玄注解稱這類人未得正祿。

  2. 平民百姓的飲食
    與貴族飲食相對,泛指普通人的日常飲食。如《晏子春秋》提到“君子無力于民而旅食”。

  3. 客居或寄食他鄉
    此為最常見用法,指漂泊在外、依靠他人生活的狀态。例如白居易描述皇甫公“自旅食而廟饗祖考”,韓愈在《祭十二郎文》中也提到“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

二、語境延伸

三、典型例句

  1. 唐代江孝嗣《北戍琅琊城》:“終朝傷旅食”;
  2. 宋代司馬光《投梅聖俞》:“薄遊困京師,旅食止脫粟”;
  3. 現代用法如“閩粵贛邊區旅食艱難”。

四、總結

“旅食”核心含義與“寄居漂泊”相關,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指向。古代文獻多指未受祿者或平民飲食,唐宋後逐漸側重客居之意,近現代更強調物質匮乏的生存狀态。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儀禮》《晏子春秋》及唐宋詩文。

别人正在浏覽...

辯舌伯娘蔔珓不難常期抽屜雠應醇和春卷雛形搓磨滌汔低熱凍寒短見杜陵叟二使星放學飛走富浪鲠固公王鹳鵝龜冷支床過關酣醺浩宕虎冠豁閜佳景教學法扃鐍浚財孔席不適涼曠鱗鱗六要緑白盲字馬首是瞻夢魇夢征靡響撇撒秦醫三老五更飾非文過栓皮司刑狻麑擡扛桃花命條籍妥首帖耳外國語完盛蚊睫五尺童子物品嚣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