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剩语的意思、剩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剩语的解释

多馀的话。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六:“ 李邦直 追作神道碑,至三百餘言,其文无一剩语。” 宋 惠洪 《冷斋夜话·般若了无剩语》:“此老人於般若横説竖説,了无剩语,非其笔端能吐此不传之妙哉。”


(1).赘冗多馀的语句。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六:“ 韩忠献公 曾祖 惟古 无官,以 忠献 贵,赠太保,益无可书。 李邦直 追作神道碑,至三百餘言,其父无一賸语,尤以为难也。” 明 宋濂 《送季芳联上人东还四明序》:“然而脩多罗藏,其多至於五千四十八卷,大无不包,细无不统,其可委之为賸语耶?”

(2).指前人的片言只语。 元 袁桷 《贺邓善之应奉》:“往者诸贤不竞,故老云亡,掇拾成言,编联賸语,形模近巧,难逃脱墼之讥;刻画伤和,殊近鏤冰之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剩语是汉语词汇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多余、无用的话语或文字,常带有贬义色彩,强调言辞的冗余或无实际价值。以下从释义、语源、用法及演变角度综合分析:


一、基本释义

  1. 冗余无用之言

    指超出必要范围的赘述,或缺乏实质内容的空泛言辞。

    例:古人批注文章时,常删削“剩语”以求精炼。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释义:“多余无用的话。”

  2. 引申为陈词滥调

    在文学批评中,指缺乏新意、重复堆砌的表达。

    例:清代学者章学诚批评文风浮夸时,称“连篇累牍,皆剩语也”。

    来源:《文史通义·内篇》载:“文辞患其多,多则剩语蔓衍。”


二、语源与结构分析


三、文化语境中的使用

  1. 文学批评

    传统文论强调“删繁就简”,如《文心雕龙·熔裁》主张“剪截浮词谓之裁”,与“剩语”概念呼应。

    来源:刘勰《文心雕龙》提出“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2. 公文与奏议

    古代奏章要求言简意赅,《宋史·职官志》记载官员若奏事冗长,会被斥为“多剩语”。

    来源:《宋会要辑稿》载南宋法令:“奏牍不得过三百字,违者以剩语论。”


四、现代汉语中的演变

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学术讨论或仿古语境,但衍生词如“剩饭”“剩余”仍活跃,而“剩语”的文化内涵已被“废话”“赘言”等替代。

结论:“剩语”是汉语中批判冗余表达的典型词汇,其演变反映了传统文化对语言效率的追求,亦为研究古代修辞观念的重要语料。

网络扩展解释

“剩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结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基本含义

“剩语”指多余的话或赘冗的语句,通常用于形容文字或言辞中不必要的部分。例如,宋代邵博评价李邦直的文章“无一剩语”,即强调其语言简洁精炼。


详细解释

  1. 冗余的言辞
    在文学创作或日常交流中,若内容重复或冗长,即可称为“剩语”。如宋代惠洪《冷斋夜话》提到“般若了无剩语”,指高深的佛经论述毫无赘余。

  2. 前人的零散言论
    元代袁桷在《贺邓善之应奉》中提到“掇拾成言,编联賸语”,意指收集前人零散的语句并整理成文。


使用场景


字形与字义关联

“剩”字本义为“剩余”,从“刀”与“乘”声,引申为多余之物;“语”即言辞,组合后强调“未被消耗完的话语”。


如需进一步了解“剩”的详细字义或文献例证,可参考《汉典》或《闻见后录》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暗合案记熬清守淡白项乌拔毛连茹璧返彩幄沧凉长虵趁程承德晨昏冲怠粗纱担仆打嚏雕谢放论粉坊風車雨馬分数线贡媚筀竹怀子话路骄悍系泊结队稽壅眷赉楷篆磊落廉风两钱锥连轴料珠鑪薰霾天免掉女伎女歧旁溢轻狂羣雄让长如茨上义尚猷深浑诗敌誓约酸母碎花投报退班帏裳萎靡乌蟾销灭鞋脚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