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神定魄的意思、安神定魄的详细解释
安神定魄的解释
魄:魂魄。安定心神,恢复神智。
词语分解
- 安神的解释 .使心神安定。《后汉书·仲长统传》:“安神闺房,思 老氏 之玄虚;呼 * 和,求至人之仿佛。”《红楼梦》第九五回:“ 贾母 叫 鸳鸯 找些安神定魄的药,按方吃了。”.安置神主。《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
- 魄的解释 魄 ò 指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魂魄。丢魂落魄。魂飞魄散。 精神,精力:魄力。气魄。体魄。 古同“霸”,月始生或将灭时的微光。 古同“粕”,糟粕。 古同“珀”,琥珀。 笔画数:; 部首:鬼; 笔顺编
专业解析
安神定魄(ān shén dìng pò)是一个汉语成语,其释义与用法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
指安定心神、稳定魂魄。
- 安神:使心神安宁
- 定魄:稳定魂魄(古人认为人有三魂七魄,魄与精神、情绪相关)
-
引申义
形容使人情绪镇定,消除恐慌或焦虑,恢复平静状态。常用于描述对受惊吓者的安抚,或对精神不宁者的调理。
二、语源与古籍用例
-
语源背景
该词结构源于古代中医与道家思想,认为人的精神(神)与形体(魄)需和谐统一,失衡则致病。《黄帝内经》即有“心安而不惧”的论述,与“安神”概念相通。
-
古籍例证
- 《红楼梦》第九十五回:
“贾母叫鸳鸯送些安神定魄的药给宝玉,过了几日,渐渐好了。”
(此处指用药物稳定宝玉因失玉而紊乱的心神)
来源:《红楼梦》原文(古登堡计划)
- 明代《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众人安神定魄,方敢近前细看。”
(描述受惊后众人逐渐平复心绪)
三、现代用法与权威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
定义为:“使心神安定,魂魄归位。多形容受惊后恢复平静。”
来源:《汉语大词典》在线版(中国知网)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释义:“安定心神,稳定情绪。例:一场虚惊过后,大家渐渐安神定魄。”
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官方出版物)
四、中医理论中的延伸
在中医典籍中,“安神定魄”与“安神定志”常互通,指通过药物(如酸枣仁、龙骨)或疗法调节心神不宁、失眠惊悸等症:
- 《本草纲目·金石部》载朱砂能“安神定魄”,因其“性寒清心火,质重镇惊怯”。
来源:《本草纲目》原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五、近义词辨析
成语 |
核心差异 |
安神定魄 |
侧重消除惊恐,稳定精神 |
安魂定魄 |
更强调魂魄归位,含宗教色彩 |
镇定自若 |
突出临危不乱的主动状态 |
六、使用场景示例
- 文学描写
地震过后,村民们互相搀扶着,许久才安神定魄,清点损失。
- 医疗语境
中医建议睡前饮用酸枣仁茶,以收安神定魄之效。
参考资料:
- 曹雪芹《红楼梦》(程甲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华书局校注本.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安神定魄”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ān shén dìng pò,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 核心含义:指安定心神、恢复神智,多用于形容通过药物或方法使人从慌乱、惊恐中平静下来。
- 字词拆分:
- 安神:使心神安宁;
- 定魄:稳定魂魄(“魄”指依附形体的精神,与“魂”相对)。
二、出处与例句
-
文学出处:
- 最早见于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自服了安神定魄之剂,连进了数次粥汤,被众人扶入寝室,一夜稳睡。”。
-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五回也有应用:“贾母叫鸳鸯找些安神定魄的药,按方吃了。”。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描述通过药物、心理调节等方式帮助人稳定情绪,如“心烦意乱时佩戴血玉可安神定魄”。
三、结构与用法
- 语法结构:联合式成语,由两个动宾短语(“安神”+“定魄”)组成。
- 感情色彩:中性词,含褒义倾向,强调积极的心理安抚作用。
- 反义词:魂飞魄散(形容极度惊恐的状态)。
四、补充说明
- 该成语在古代文学中常见于医疗或危机场景,现代则扩展至心理调节、养生等领域。
- 注意与“安魂定魄”区分,后者更侧重对亡者魂魄的安抚,而“安神定魄”多用于生者情绪稳定。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西游记》《红楼梦》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班朔本家儿辩照避让驳错餔食裁损策应长生久视常业朝飞暮卷斥犯鹅毛扇放牛归马发脱公尺狗尸过街溜怀恨怀心皇度回跸秽人鹄鹭夹袋中人物检验工蕉鹿角知家塾本节使客窗馈祀苦心了了解人意离黍六容美工蒙袂密燕疟患倾寤岐婆毬杖踢弄劝分儒修丧礼神府煤田诗价时针税外钱束手待毙死当死地松畹速决脱矟土色往程先发制人祥风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