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蕉鹿的意思、蕉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蕉鹿的解释

《列子·周穆王》:“ 郑 人有薪於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蕉,通“ 樵 ”。后以“蕉鹿”指梦幻。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呈南涧》词:“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 元 贡师泰 《寄静庵上人》诗:“世事同蕉鹿,人心类棘猴。” 清 黄景仁 《满江红·赠王桐巢》词:“蕉鹿几番惊往事,关山若箇常年少。” 廖仲恺 《念奴娇》词:“梦觉沧江蕉鹿幻,惟向天南凝盼。”参见“ 覆鹿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蕉鹿"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寓言的典故性词语,其核心含义指虚幻不实的事物或人生得失无常的梦境感,常被用于表达对世事虚幻、得失无常的感慨。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及来源:


一、本义与典故来源

“蕉鹿”典出《列子·周穆王》,记载了郑国樵夫“覆鹿得蕉”的故事:

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

(译文:郑国樵夫在野外砍柴时,遇一只受惊的鹿,便将其打死。他怕被人发现,匆忙将鹿藏在干涸的壕沟中,用蕉叶覆盖。不久后却忘记藏鹿之处,以为是一场梦。)

此故事通过樵夫“得鹿→藏鹿→忘鹿→疑梦”的荒诞经历,隐喻现实与梦境难辨、得失皆空的哲理,成为后世文学中表达虚幻意象的经典符号。


二、引申义与用法

  1. 象征人生虚幻

    指世事如梦幻泡影,得失荣辱皆无常。

    例:清代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云:“蕉鹿之得失,何足较哉?”(得失如蕉鹿般虚幻,何必计较?)

  2. 形容自欺或错觉

    指因主观臆想而混淆现实,或自我欺骗。

    例:宋代苏轼《次韵刘贡父省上》诗:“蕉鹿梦回天地枕,莼鲈兴到水云舟。”(以“蕉鹿梦醒”暗喻看破虚妄,归隐自然。)

  3. 文学中的隐喻手法

    古典诗词常借“蕉鹿”暗指浮生若梦,增强哲理性。

    例:元稹《感梦》“蕉鹿非真境,鱼鸢岂胜游”,以蕉鹿否定虚幻追求。


三、权威文献与引用

  1. 《列子·周穆王》(战国·列御寇)

    原始典故出处,奠定词义基础。

    原文收录于《列子》卷三,历代注疏如东晋张湛《列子注》均详释其喻义。

  2.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释义:“蕉鹿,指梦幻。参见‘覆鹿寻蕉’。”

    词条明确标注典故关联,强调其“梦幻空花”的象征性。

  3. 《辞源》(修订本)

    释义:“喻人世真假杂陈,得失无常。”

    指出其哲学内涵,关联道家“物化”“齐物”思想。


四、文化影响

“蕉鹿”已融入汉语成语体系,衍生出“覆鹿寻蕉”“鹿覆蕉中”等变体,常见于文人抒怀与禅理讨论中。如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画中山水,不过蕉鹿耳”,以艺术虚景呼应人生虚妄。


“蕉鹿”以寓言凝练出对现实虚幻性的深刻洞察,成为汉语中兼具文学美感与哲学深度的经典意象,提醒世人超然于得失之外。其权威释义始终根植于《列子》原典及历代注释,经《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工具书系统传承,具有明确的语言文化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蕉鹿”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存在两种解释,需结合不同来源进行辨析:

一、传统典故来源(主流解释)

源自《列子·周穆王》的寓言故事:郑国樵夫在野外打死一只鹿,藏于沟中用蕉叶覆盖,后忘记藏鹿之处,以为是一场梦。后人用“蕉鹿”比喻人生虚幻或梦境般的经历。
例证:

二、引申义(少数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出“蕉鹿”象征美好事物的结合(香蕉的美味与鹿的美丽),但此说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与原典存在释义偏差。

使用建议

文学创作或学术讨论中,建议采用传统典故的“梦幻”含义,避免混淆。若需引用引申义,需注明出处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北越便闭鞭拊表题别业禀灵餔歠登春台邓氏铜山典业定型对外直接投资厄勤发妆罘罝复卒橄榄枝海鬼憨害椷书函育合兵候道淮乡鐄鐄浇沥娇养荩筹跽坐圈舍快吏老佛老家人离经断句旄钺母后墓生儿南宁市难舍瓶夥扑满乾嘉情天侵黑屈尽容成氏三日山核桃差着一槅儿山枕审酌识锁顺答说参请素辉微伺文胜乡途险佞仙要黠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