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re] 米的旧称
公制长度单位。亦称“ 米 ”。一米分为一百厘米,合三市尺。
“公尺”是汉语中“米”的旧称,属于国际单位制(SI)中的基本长度单位,其定义与适用范围具有明确的标准化依据。以下为从语言学及计量学角度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公尺”指代长度单位“米”,符号为“m”。该词由“公”(公共、国际通用)与“尺”(传统长度单位)复合构成,反映近代度量衡制度中西融合的特点。
历史演变
据《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记载,“公尺”一词始见于清末《度量衡法》(1908年),作为“米突”(法语mètre音译)的意译替代词。198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明确规定“米”为法定名称,“公尺”逐渐退出正式文本。
国际标准依据
当前“米”的权威定义为国际计量局(BIPM)制定的光速基准值,即“1米等于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时间间隔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国际单位制手册》第9版)。我国国家标准GB 3100-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同步采用此定义。
使用现状
在中文语境中,“公尺”仍常见于台湾地区及部分工程技术文献,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要求,正式文本应使用“米”作为标准表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20年第36号)。
词义辨析
与“市尺”(1市尺≈0.333米)存在本质区别,二者分属公制与市制计量体系。汉语词汇中类似构词法还包括“公里”(千米)、“公斤”(千克)等,均体现公制单位的中文化命名逻辑。
“公尺”是中文对公制长度单位“米”(meter)的另一种传统称呼,主要用于部分华语地区。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符号
1公尺=1米(符号为m),是国际单位制(SI)中的基本长度单位。1983年起,国际定义1米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内行进的距离”。
使用地区差异
与其他单位换算
词源背景
“公尺”一词源于公制单位(metric system)的引入,其中“公”指国际通用,“尺”借用了中国传统长度单位名称,便于民众理解。
若需单位换算或更详细的历史背景,建议参考《国际单位制手册》或地区性计量标准文件。
编集鄙见不羞宸赠叱叫赤诏冲缓畜君胆慑雕心雁爪抵玑風簡佛光寺坩锅勾心鬭角和盘托出蹇薄监劝交辅骄僻嵥峙寄母谨持霁天孔阳叩阍无路浪涛冷肠恋阙廪帑卤丁毛举缕析没谱儿敏妙蜜水模态推理目瞠砰磅嫖宿迫切陈词青穗气谊全甲嚷乱日月不居戎貊杉赘绍兴师爷慎检双弓爽性碎聒素蜺苏醒天元调唇弄舌廷尉平铜盘重肉闲逛蟹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