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袖子蒙住脸。谓不愿见人。《礼记·檀弓下》:“ 齐 大飢, 黔敖 为食於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屨,贸贸然来。” 郑玄 注:“蒙袂,不欲见人也。” 晋 陶潜 《有会而作》诗:“常善粥者心,深恨蒙袂非。”
“蒙袂”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éng mèi,其核心含义是用袖子蒙住脸,表示不愿见人。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源与经典出处
该词最早出自《礼记·檀弓下》,记载了齐国饥荒时,黔敖施粥救济灾民的故事。一位饥饿者“蒙袂辑屦”(用袖子遮脸、拖着鞋子)而来,表现出不愿被人看到窘态的自尊心。东汉经学家郑玄注释为“蒙袂,不欲见人也”,进一步明确了其含义。
使用场景与引申义
多用于形容因羞愧、窘迫或不愿示弱而遮掩面容的行为,例如陶渊明在《有会而作》中写道“深恨蒙袂非”,借典故反思面对困境时的态度。
易混淆的成语解释辨析
部分资料(如、6)提到“蒙袂”有“相互扶持”的引申义,但此说法缺乏经典文献支持,可能是对另一词语的误传。主流解释仍以《礼记》及历代注疏为准。
蒙袂的核心意义是“以袖遮面”,体现了一种隐忍或自尊的心理状态,需注意与相似发音或结构的词语区分。
蒙袂(méng mèi)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结婚。这个词的本意是指新娘在婚礼上穿上新衣服的样子,后来演变为表示结婚的意思。
蒙袂的拆分部首是艹和衣,拆分后的笔画分别为6画和10画。
蒙袂这个词源于《诗经·秦风·蒙羞》:“蒙羞袙袪,戎车既驾。”后来,人们将“蒙羞袙袪”这个描述新娘结婚时穿上新衣的形象,引申为蒙袂表示结婚。
蒙袂的繁体字是蒙袂。
在古时候,蒙袂的写法与现在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变化。
1. 他们终于蒙袂了,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2. 昨天参加了张姐姐的蒙袂典礼,真是精彩。
1. 蒙羞袙袪:形容新娘结婚时穿上的新衣。
2. 蒙头转向:形容昏昏沉沉的样子。
结婚、婚姻、喜事
离婚、分手、失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