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鹄和鹭。均为体大羽白的水鸟。《艺文类聚》卷九一引 晋 张华 《游猎篇》:“鵠鷺不尽收,小鸟安足视。” 唐 韩愈 《咏雪赠张籍》:“定非燖鵠鷺,真是屑琼瑰。” 唐 陆龟蒙 《和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诗序:“由是贤俊之士,及高位重名者,多与之游,谓有鵠鷺之野,孔翠之鲜,竹柏之贞,琴磬之韵。”
鹄鹭是汉语中由“鹄”与“鹭”组成的复合词,属于并列式名词结构,指代天鹅与鹭鸟两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禽类。鹄(hú)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天鹅,颈长,羽毛洁白,善高飞”,如《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的“鸿鹄”即指代志向高远之人。鹭(lù)则指鹭科水鸟,《尔雅·释鸟》记载其“胫趾修长,喙直而尖”,常以“鹭序”比喻朝班行列,如宋徽宗《瑞鹤图》题跋“仙禽告瑞,鹭集为祥”。
二者并称最早见于《诗经·周颂》“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汉代郑玄笺注“鹭、鹄皆洁白之鸟”,后世文人多取其“高洁守志”的意象,如陆机《文赋》“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即以鹄鹭喻君子德行。唐代李善注《文选》时更明确“鹄鹭并举,取其贞静不争之性”,成为古代诗文中象征品格清贵的固定意象。
“鹄鹭”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ú lù,由“鹄”和“鹭”两种鸟类名称组合而成,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鹄鹭”指鹄(天鹅)和鹭(鹭鸶),两者均为体型较大、羽毛洁白的水鸟。这一组合词常用于文学作品中,通过两种高洁禽鸟的并称,营造清雅、高远的意境。
鹄与鹭在古代常被赋予象征意义:
现代汉语中,“鹄鹭”一词较少单独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研究或诗词赏析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引申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艺文类聚》《全唐诗》等文献来源。
百韵笺边使笔枕才容惨阴长虑却顾称身唇齿之邦慈祥赐杖道店东碰西撞断清断讼芳尘台翻跟斗飞头逢吉丁辰封戎冯脩風謡鼓咙胡骇人假痴不癫嘉岁机捷津逮径致九禁絶绪扛抬頍缨腊味怜嗟梨狗篱阴龙卫録民免役弥宗排闲贫灶破璧毁珪谴斥青门道轻舒痊复宂闹瘙疳神仙窟松皮脯态臣太嫔天素颓流土龙刍狗吞凤乡村线鸡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