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充塞天地之间。语本《礼记·乐记》:“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 唐 杨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序》:“非天下之至明,其敦能与於此?极天蟠地之礼,周旋揖让之规,百神於是会昌,二仪以之同节。”
“极天蟠地”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jí tiān pán dì,其核心含义是“充塞天地之间”,多用于形容事物或理念的宏大、无所不在。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某种事物或力量充满整个天地,覆盖范围极广,无孔不入。常用于描述礼乐制度、文化理念或自然现象的宏大。
出处
源自《礼记·乐记》:“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其中“极”意为达到顶点,“蟠”指盘伏,原句强调礼乐上通于天、下贯于地,贯通万物。
古典文献用例
唐代杨炯在《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序》中写道:“非天下之至明,其孰能与于此?极天蟠地之礼,周旋揖让之规。”,此处形容礼制的广博深远。
现代用法
多用于书面语,可比喻事物影响深远或体系庞大,例如:“儒家思想极天蟠地,渗透于东亚文化的方方面面。”。
字词解析
近义表达
类似成语有“充天塞地”“弥天亘地”,均强调广泛覆盖的意象。
根据《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该成语属于较冷僻的古典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文史研究中仍有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