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充塞天地之間。語本《禮記·樂記》:“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 唐 楊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縣學先聖廟堂碑文序》:“非天下之至明,其敦能與於此?極天蟠地之禮,周旋揖讓之規,百神於是會昌,二儀以之同節。”
“極天蟠地”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í tiān pán dì,其核心含義是“充塞天地之間”,多用于形容事物或理念的宏大、無所不在。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某種事物或力量充滿整個天地,覆蓋範圍極廣,無孔不入。常用于描述禮樂制度、文化理念或自然現象的宏大。
出處
源自《禮記·樂記》:“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其中“極”意為達到頂點,“蟠”指盤伏,原句強調禮樂上通于天、下貫于地,貫通萬物。
古典文獻用例
唐代楊炯在《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縣學先聖廟堂碑文序》中寫道:“非天下之至明,其孰能與于此?極天蟠地之禮,周旋揖讓之規。”,此處形容禮制的廣博深遠。
現代用法
多用于書面語,可比喻事物影響深遠或體系龐大,例如:“儒家思想極天蟠地,滲透于東亞文化的方方面面。”。
字詞解析
近義表達
類似成語有“充天塞地”“彌天亘地”,均強調廣泛覆蓋的意象。
根據《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該成語屬于較冷僻的古典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文史研究中仍有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