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破巢餘卵 ”。
“破巢完卵”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pò cháo wán luǎn,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比喻家庭遭遇灾祸后仍然幸存的人,或指在整体被破坏的情况下侥幸保全的个体。例如:“战乱中家破人亡,唯有他如破巢完卵,幸免于难。”
源自清代钱谦益的诗《临城驿壁见方侍御孩未题诗》:“抱蔓摘瓜余我在,破巢完卵似君稀。”。诗中用“破巢完卵”形容劫后余生的罕见。
成语源于“巢毁卵破”的典故(《后汉书》),原指整体覆灭后个体难存,但“破巢完卵”反用其意,强调例外中的幸存。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权威词典或文献。
破巢完卵是一个成语,意指彻底摧毁了敌人的根基,使其无法恢复。形容完全消灭、毁灭敌对势力。
破巢完卵由石(破)、巢(巛、⺶)和卵(卩、夂)三个部首构成,拥有17个笔画。
《汉书·元帝纪》:“救白难流……期出此,破巢下卵。”指曹魏征讨东吴孙权,将其家属俘虏,孙权忧心忡忡,表面上看似安稳,实则心惊胆战。后来,这句话成为了破巢完卵的成语意义。
繁体字是「破巢完卵」。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没有明确记载,但破巢完卵在不同年代的使用中出现了稍许变化,如破的「石」字可能当时的写法可能与现在稍有不同。
他们的计划非常周密,一直追击敌人直到破巢完卵。
破家为国、破罐子破摔
毁于一旦
修复如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