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讨虏的意思、讨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讨虏的解释

(1).讨伐敌寇。 北周 王褒 《燕歌行》:“ 充国 行军屡筑营, 阳史 讨虏陷 平城 。” 宋 叶适 《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时天子念讨虏报仇,功绪未验,昼夜耿耿。” 明 无名氏 《精忠记·兆梦》:“时念儿夫,统兵讨虏,交锋令镇边庭。”

(2).指 孙权 。 曹操 曾表 权 为讨虏将军,领 会稽 太守,故称。《魏书·食货志》:“且 鸿沟 之引 宋 卫 ,史牒具存; 讨虏 之通 幽 冀 ,古迹备在。” 明 鹿善继 《赠李茂林序》:“天下寧有 讨虏 心不稳,而 赤壁 可以鏖兵者?”

(3).掳掠。虏,通“ 掳 ”。《三国志平话》卷上:“杀害命官,讨虏仓库。”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讨虏”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讨伐敌寇
    指征讨、攻打敌人或外族侵略者。例如北周王褒《燕歌行》中的“阳史讨虏陷平城”,以及宋代叶适记载的“天子念讨虏报仇”。这一用法常见于历史文献,强调军事行动中的征服与平乱。

  2. 特指孙权
    因东汉末年曹操曾表奏孙权为“讨虏将军”并兼任会稽太守,故“讨虏”成为孙权的代称。如《三国志平话》提到“孙讨虏聪明仁惠”,即以官职代指人物。

  3. 掳掠(通假义)
    此处“虏”通“掳”,表示掠夺行为。例如《三国志平话》中的“讨虏仓库”,即指抢夺物资。


二、结构与使用场景


三、历史典故

孙权被授予“讨虏将军”一职,成为三国时期江东势力的核心人物。这一称号不仅体现其军事地位,也常见于后世文献对孙权的指代,如“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三国志平话》)。


参考资料

以上内容综合自沪江词典、查字典等权威来源,完整信息可查看相关网页。

网络扩展解释二

讨虏

讨虏(tǎo lǔ)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讨和虏。

部首和笔画

讨的部首是言,总笔画数为6;虏的部首是虍,总笔画数为6。

来源

《讨虏》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时期的《周礼》,原意是指讨伐敌国的俘虏,后来演变为一种作战战法的称谓。

繁体

讨虏的繁体为討虜。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的写法有许多变体,讨虏也存在不同的古代写法,如「討寽」、「討日期」等。

例句

1. 先帝斩获讨虏,立下了赫赫战功。

2. 士兵们奋勇杀敌,将敌人俘为讨虏。

组词

讨寇、讨贼、讨伐、讨逆、虏掠、虏获等。

近义词

讨贼、讨寇、讨伐。

反义词

释虏、收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