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人和农夫。泛指平民。 元 甘复 《送别》诗:“古来盛名士,多是起钓耕。”
"钓耕"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钓
指垂钓活动,引申为隐逸的生活方式。如《汉语大词典》释"钓"为"用钓具获取鱼类",后衍生出"隐居不仕"之意(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
耕
指农耕劳作。《说文解字》注:"耕,犁也",象征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中华书局,1963年版)。
该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四》:"管仲之射钩,鲍叔之钓耕",指代远离朝堂的平民生活。至南北朝时期,《南齐书·高逸传》载"渔钓躬耕"的隐士形象,使"钓耕"成为隐逸文化的典型符号(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钓耕"体现《庄子·刻意》"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的自然哲学,表达返璞归真的生存理想。儒家则赋予其"穷则独善其身"的伦理价值,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耕"为"治人事天之本"(中华书局,1983年)。
唐代诗人王维《渭川田家》"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化用钓耕意象,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更将渔耕生活升华为田园美学范式(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文献依据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权威出版信息保障来源可靠性
“钓耕”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钓耕”由“钓”(捕鱼)和“耕”(耕作)两个词组合而成,字面指渔人与农夫,引申为泛指平民阶层。这一解释在多个权威词典中被明确记载,例如《送别》诗中提到“古来盛名士,多是起钓耕”,强调古代贤士多出身于普通劳动人民。
该词最早见于元代诗人甘复的《送别》诗,后成为描述平民生活的典型词汇。其注音为diào gēng,属于中性词,无明确褒贬色彩。
部分资料(如、7)提到“钓耕”可能被引申为“不务正业”或“渔樵耕读的生活状态”,但这类解释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属于个别语境下的衍生含义或误读。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查字典网()等来源。
爱日敖嬉阿狥棓击餔禄漕饟惝悢长围晨礼撤嘴创建村史黨代表黨費掉个儿顶疮愤激妇公拊胸纲纪四方盥盘钴鉧皡天上帝画饼货贡缰勒胶囊教育制度积功兴业禁系谨愿戟手军伶开径夔凤纹禄豢緑丝闷沉沉冥暮睦崇纳士招贤倾构弃舍赏官善言神怀神武军市舶司食积尸职説服树塞门树善属言琐眇文礼柙虎樊熊险躁贤胄械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