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警惧的意思、警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警惧的解释

警戒恐惧。《汉书·董仲舒传》:“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宋 陈亮 《勉强行道大有功论》:“ 武帝 奋其雄材大略,而从容於声色货利之境,以泛应乎一日万几之繁,而不知警惧焉,何往而非患也!” 梁启超 《五州地理大势论》:“上帝临汝,无贰尔心,先之以告诫,继之以警惧。” 老舍 《蜕》八:“铺户的人们七手八脚的把刚御下的门板又安上,而后警惧的,好奇的,立在门外,等着看飞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警惧(jǐng jù)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警”和“惧”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因警惕、警觉而产生的畏惧或戒慎心理,强调对潜在危险或不良后果的敏感与防备。以下从词典角度分层次解析其详细意义:


一、本义解析

  1. 警惕与戒惧的结合

    “警”本义为戒备、警觉(如“警戒”“警示”),“惧”意为害怕、忧虑(如“恐惧”“畏惧”)。二者结合后,“警惧”侧重因意识到风险而主动保持谨慎,并伴随心理上的不安感。

    例:身处险境时,他始终心怀警惧,不敢有丝毫松懈。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将“警惧”释为“警惕戒惧”。

  2. 心理状态的动态性

    与单纯恐惧不同,“警惧”隐含由警觉触发畏惧的过程,强调对外部威胁的认知与心理反应的联动性。

    来源:《古汉语常用词词典》(中华书局)指出其含“因警而生惧”的递进关系。


二、引申义与用法

  1. 道德与行为层面的自省

    在儒家文化中,“警惧”常指道德自律,如《中庸》所言“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体现对言行过失的预防性忧惧。

    例:君子修身,常存警惧之心,以防微杜渐。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引《后汉书·翟酺传》:“安危之分,诚宜警惧。”

  2. 社会与政治语境中的危机意识

    用于描述统治者或群体对动荡局势的警觉,如史书中的“上下警惧”“朝野警惧”,凸显对政权稳定或社会秩序的担忧。

    来源:《资治通鉴》载:“时天下多故,百官警惧。”


三、近义词辨析


四、权威文献用例

  1. 《后汉书·孝顺帝纪》:

    “灾异屡见,朕甚警惧。”

    (释义:帝王因天象异常而心生戒慎,体现对天命的敬畏。)

    来源:二十四史语料库(中国历史研究院)。

  2. 朱熹《中庸章句》注:

    “君子之心,常存警惧。”

    (强调修身需时刻保持警觉与敬畏。)

    来源:《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点校本)。


“警惧”是汉语中表达由警觉引发深度忧惧的复合词,兼具心理警示与道德自省的双重内涵。其使用多见于古典文献与道德训诫,现代语境中仍用于强调对重大风险的戒慎态度。

网络扩展解释

“警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分析如下:

一、基本释义

警惧(拼音:jǐng jù)指警戒与恐惧,包含两层含义:

二、出处与用法

  1. 古代典籍:

    • 《汉书·董仲舒传》提到“天出灾害以谴告之……出怪异以警惧之”,指通过异常现象警示统治者修正过失()。
    • 宋代陈亮评价汉武帝“不知警惧”,批评其沉溺享乐而忽视隐患()。
  2. 文学引用:

    • 苏轼诗句“意欲警惧骄君悛”暗含劝诫君王之意();
    • 老舍《蜕》中描述民众“警惧地观望飞机”,体现对突发危机的紧张反应()。

三、语境解析

该词多用于描述对潜在威胁的复合心理状态,既包含理性层面的戒备(如政策警示),也包含感性层面的不安(如面对灾难时的反应)。梁启超曾用“上帝临汝,先之以警惧”强调警示与敬畏的双重作用()。

四、现代适用性

如今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讨论,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可借以表达对重大风险的防范意识(如“对气候变化需怀警惧之心”)。

别人正在浏览...

按试觱沸不蔓不枝操之过蹙春料觕荦厝边碉磡遁心发敛放荡形骸繁缛发头飞瀑风会覆理改朔干名犯义格格驳驳格格不纳耕垄梗莽估贩闺声候听汇荐浇暮积弛尽头稽扫九子铃镌诘凉飇连战皆捷了断吏戎隆重漫漶没有说的蜜草难度挠北叛衍千里逢迎青邱去暑若离若即三夫之对闪耀生稻事款贪夫狥利条侯停食退帐外资晚飔微妙下位写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