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草篇》:“蜜草, 北天竺国 出蜜草,蔓生,大叶,秋冬不死,因重霜露,遂成蜜,如塞上蓬盐。”
(2).甘草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甘草》。
蜜草是中药甘草的别称,指豆科甘草属植物(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的根及根茎。其名称源于其根茎的显著甘甜滋味,古人以“蜜”喻其甜味特征。以下是详细释义:
甘草的干燥根茎含有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甜度约为蔗糖的50倍,咀嚼时有明显回甘,故得名“蜜草”。此特性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称其“味甘平”,列为上品。
《本草纲目》在“草部”明确记载:“甘草,别名蜜甘、蜜草、美草”,强调其“调和众药,解百毒”的功效,并描述其“味至甜,可蜜炙入药”。
蜜草为多年生草本,主根粗长,表面红棕色或暗褐色,断面黄白色。其茎直立,羽状复叶,花冠蝶形,淡紫色,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干旱沙地。
现代研究证实,甘草甜素、黄酮类化合物(如甘草苷)是其止咳化痰、抗炎保肝的主要活性成分。
中医理论中,蜜草归脾、胃、肺经,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常用于调和药性,如经典方剂“四君子汤”“炙甘草汤”均以其为君药。
汉代《名医别录》记载甘草“生河西沙地”,河西走廊至今仍是道地产区。因其甘缓之性,古人亦用其解食物中毒,如《备急千金要方》载“甘草解百药毒”,印证“蜜草”之名兼具功效与滋味双重内涵。
参考资料
“蜜草”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植物名称
指一种原产于北天竺国(古印度)的蔓生植物,具有大叶特征,秋冬不凋谢。其特殊之处在于重霜露后能自然形成蜜状物质,类似塞上蓬盐的结晶形态。这一记载源自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草篇》。
甘草的别名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一·甘草》中将甘草称为“蜜草”,因其根茎味甜如蜜而得名。甘草是传统中药,具有润肺止咳、调和药性等功效。
注意:部分资料(如)提到“蜜草”作为成语形容人言行甜美,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词典,可能是现代引申义或误传,需谨慎使用。
碧楮不室步檐宸阙串秧楚引篡夺挫枯打和怠荒吊辞抵雀捐金飞风凤冕甘脆各自为战官报私仇扢秃古甎汉宫妃河清难俟鸿畴魂劳梦断获没虎视鹰扬见财检戒解作谨谨金漆金融资本救转袀玄狂汉羸殆离魂舍门牙描手内卿帕斯卡定律蓬婆且苴秦楼谢馆胠笈羣元柔怀锐减散缺商横石涅湿湿水杨术家鼠毛褐说语咝咝声唾弃闲局现眼胁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