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蔓不枝的意思、不蔓不枝的详细解释
不蔓不枝的解释
宋 周敦颐 《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原指莲茎直而无分枝蔓生,后用以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鲁迅 《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诀》:“做下去,年深月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亦作“ 不蔓不支 ”。 欧阳予倩 《谈昆剧<十五贯>和<长生殿>的演出》:“现在台上演的把 熊友蕙 和 侯三姑 的一般情节删去,只留 熊友兰 与 苏戍娟 的一条线,干干净净八场戏,不蔓不支,我以为异常好。”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单用
- 枝的解释 枝 ī 由植物主干上分出来的茎条:树枝。枝干(刵 )。竹枝。节外生枝。枝柯。枝节(a.由一件事生发的其他问题;b.细碎的,不重要的)。 量词,指杆形的:一枝铅笔。 古同“支”,支持,分支。 枝 í
网络扩展解释
“不蔓不枝”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ù màn bù zhī,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原指莲花的茎干不横向蔓延、也不旁生枝节,后多用于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洁流畅、主题突出,没有多余的修饰或偏离主题的内容。
二、出处与演变
- 出处
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此处通过描绘莲花茎干“内里贯通、外形挺直”的特征,赞美其高洁之态。
- 词义扩展
后世将这一植物特征引申为对语言或文字的形容,强调表达应简明扼要、逻辑清晰。
三、用法特点
- 语法功能
多作谓语、定语,如:“这篇文章不蔓不枝,直击核心。”。
- 近义词
珠圆玉润、一气呵成、文从字顺。
- 反义词
拖泥带水、节外生枝、画蛇添足。
四、例句参考
- 鲁迅曾评价某类文章:“有书有笔,不蔓不枝。”。
- “他的演讲不蔓不枝,听众很快抓住了重点。”。
五、使用注意
- 读音:“蔓”此处读màn(非“mán”或“wàn”)。
- 书写:注意“蔓”为草字头,与“曼”区分。
如需更多例句或接龙游戏,可参考来源网页。
网络扩展解释二
不蔓不枝,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不生长不发展,保持原状。它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不”和“木”,其中“不”表示否定,而“木”表示树木。它的笔画数目为7划。
《不蔓不枝》一词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文人用来形容品德高洁、节操纯正的人。在繁体字中,不蔓不枝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的汉字书写中,不蔓不枝通常采用隶书、篆书或楷书的形式。每个字的形态随着演变而有所差异,但整体而言,它们保持了相似的形状结构。
以下是一个例句:
他是一个真正的不蔓不枝之人,始终保持着坚定的原则。
组词方面,与不蔓不枝相关的词汇有很多,如不盈不散(形容人的品质稳重)、不忘初心(形容人始终不变的宗旨)等。
而与不蔓不枝意义相反的词汇可以是蔓延、生长等,它们表示事物不断发展、扩大的状态。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