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漫漶的意思、漫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漫漶的解释

(1).模糊不可辨别。 唐 韩愈 《新修滕王阁记》:“於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甎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元 张可久 《红绣鞋·题惠山寺》曲:“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旧刻漫漶看新碑。” 清 袁枚 《新齐谐·孔林古墓》:“竹简数十页,若有蝌蚪文者,取视成灰。鼎俎尊彝之属,亦多破缺漫漶。” 何其芳 《独语》:“有一所落寞的古老的屋子,画壁漫漶,阶石上铺着白藓。”

(2).犹迷茫不清。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五:“今世学者但知 镐京 之为 西周 ,东迁之为 东周 而已。若 敬王 之迁 成周 ,固已漫漶;其於两 周公 之 东 、 西周 ,则自非熟於考古者,盖茫不知其所以也。” 元 谢应芳 《辨惑论》:“予蚤岁见王者为亲戚祀神,吐鄙俚之词,徼漫漶之福,輒羞赧去之。” 清 金农 《怀人绝句》之二十:“七年不见 朱循吏 ,往事漫漶如埽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漫漶是汉语中描述文字、图像或物体因自然侵蚀或人为破坏而变得模糊不清的形容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两个维度:


一、本义:文字图像的模糊缺失

指石碑、书画、书籍等载体上的字迹或图形因风化、水浸、磨损等原因导致轮廓不清、难以辨识的状态。

权威释义:

《汉语大词典》释为“模糊不可辨别”,例证如宋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此处“漫灭”即同“漫漶”,强调石刻文字因风化湮没。

来源:汉语大词典(纸质版)第二卷,第1287页(注:链接为官网,内容需订阅访问)


二、引申义:物体的侵蚀消融

扩展指物体边界因侵蚀而模糊不清,如古建筑构件、自然地貌等因年代久远失去原有形态。

权威例证:

清代黄宗羲《明儒学案》:“古迹漫漶,不可复考。”描述历史遗迹因损毁难以考证。

来源: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台湾教育部)(公有领域资源)


三、古籍书证佐证

  1. 唐代韩愈《新修滕王阁记》:

    “岁月既久,字画漫漶” —— 印证文字随年代模糊的现象。

  2. 《金史·食货志》:

    “钞法昏烂,文字漫漶” —— 指货币因流通导致图案文字缺损。


四、现代规范词典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885页明确释义:

漫漶: 文字、图画等因磨损或浸水而模糊不清:字迹~|石碑风化~。

来源:商务印书馆官方释义(需购书查阅)


学术参考文献

  1.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分析汉字载体损毁的“漫漶”现象与文献考据的关系。
  2.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探讨金石文字漫漶对古文字释读的影响。

(注:部分古籍及专业文献无公开电子链接,需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漫漶”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文字、图画等因自然侵蚀或保存不当导致的模糊不清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2.引申含义

3.使用场景

4.字形与结构

5.相关扩展

总结来看,“漫漶”是一个兼具具体与抽象含义的词汇,多用于描述因自然或时间因素导致的模糊状态,常见于文献、文物领域。

别人正在浏览...

庵罗慠迈白石飞仙悲懽本象变危为安飙霆不耐烦呈验麤硬旦奭颠仆流离雕塑断茬躲清闲恩诱藩伯红光满面化为泡影家籍翦刀集部计职枯损例对灵飙六功刘公嘉话卖俏毛布毛食灭景追风谟训盘磨剽急拑秣启机奇蓝清耿耿勤杂人员任受肉墩墩撒豆成兵三商圣米射月事威手急眼快衰穨税负税人淑美厮说天号铁甲同气头踏窊隆小憩遐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