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嗟呀。 唐 元稹 《茅舍》诗:“前日 洪州 牧,念此常嗟讶。”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 于公 览书亦不嗟讶。”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及拆封,自第六人始见方伯名,大嗟讶。”
嗟讶(jiē yà)是一个文言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源、语义和古典文献用例三个角度解析:
本义为叹息声,《说文解字》释为“也”,表感叹或呼唤。引申为悲叹、惊叹之意,如《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中的感叹语气。
原指迎接(《说文》:“相迎也”),后假借为“惊异”之义,如《吕氏春秋》“夫子何遽乎”之“遽”通“讶”,表突然的惊诧。
嗟讶融合二者语义,指因突发状况引发的惊叹与感慨交织的情绪反应,强调因意外事件而产生的复杂情感状态。其核心语义为:
如明代《醒世恒言》卷四:“众人嗟讶,以为奇异。”
《红楼梦》第五十回
“贾母听了,点头嗟讶。”
描述贾母听闻妙玉孤高性情时,既惊异又感慨的反应。
来源: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校注本)
《聊斋志异·聂小倩》
“宁采臣具言其异,燕生嗟讶良久。”
燕赤霞听闻鬼魅之事后长时间的惊诧慨叹。
来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华书局2009全本)
《汉语大词典》 第3卷 第460页:
“嗟讶:惊叹。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霍筠》:‘姚氏嗟讶曰:此真神人也。’”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版
《辞源(修订本)》 第379页:
“嗟:叹词;讶:惊奇。嗟讶谓惊叹。”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该词属典型文言遗存词汇,现代汉语已罕用,但仍在历史小说、学术文献中保留其双重情感表达功能:既含意外震惊(讶),亦带深沉慨叹(嗟),常见于描述对超常现象或卓越人事的复杂反应。
“嗟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jiē yà,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嗟讶”表示因意外或震惊而发出的感叹,包含“惊讶、诧异”之意。
该词在现代口语中较少见,常见于古典文学研究或书面表达中。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替换为“惊讶”“诧异”等更通俗的词汇。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用例,可参考《茅舍》《唐语林》等文献来源。
阿忒迷失谤谗笔底下鬓面比音博大蚕种朝宁钞缀彻卷宸聪敕旨端秀燔香顶礼封三分桃断袖箇辈狗马心广寒仙子懽燕护甲家丑建明猳豕荩献掘取拘儜咳逆李老林衡麟迹蒙馆谋奸拗捩平畅泼妇骂街墙藩寝兵崎锜全福阙员麴秀才热恼三尺枯桐生翠射堂诗札师众四番绥宁天道宁论推想王所玩治问羊知马五长梧宫五胜限资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