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安貌。《文选·陆机<文赋>》:“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虽逝止之无常,固崎錡而难便。” 李善 注:“崎錡,不安貌。”
(2).引申为曲解附会。 卷庵 《蔽庐丛志序》:“崎錡训詁,恒迟回于‘虎伏禾’之文;墨守六书,復牵就于‘马头人’之义。”
“崎锡”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不安貌
形容事物不稳定、不平稳的状态。例如陆机《文赋》中以“崎锡”描述音律节奏的变化无常:“虽逝止之无常,固崎錡而难便”(音律变化虽无固定规律,但若过于不稳定则难以协调)。李善注《文选》时亦强调此义。
曲解附会
引申为对文字或义理的牵强解释。如清末学者卷庵在《蔽庐丛志序》中批评训诂学中的过度穿凿:“崎錡训詁,恒迟回于‘虎伏禾’之文”。
提示:该词属于专业古籍词汇,若需深入探究,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文选》相关注疏。
《崎锜》是一个中文词汇,通常用来形容山林中的峻峭和险峻。崎指的是山岭崎岖不平的样子,而锜是指山木采伐工具中的一种斧子。因此,《崎锜》可理解为山中崎岖的地貌和用来砍伐树木的工具。
《崎锜》的拆分部首是山(山字旁)和金(金字旁),其中山部表示与山相关,金部表示和金属器具相关。根据笔画顺序,《崎锜》共有18画。
《崎锜》的繁体字为「崎鐧」,在繁体字中,锜的部分由「鐧」字代替。
在古时候的汉字书法中,崎通常写作「旂」或「旗」,意为旗帜;而锜通常写作「耆」,意为老人。
1. 她勇敢地攀登着崎岖的山峰,手握着锜斧向前探索。
2. 这片荒山野岭,崎峭险要,看上去需要用锜子开辟道路。
3. 在传统农村,山里的居民经常使用崎锜伐木建房。
组词:山崎、岭崎、斧锜。
近义词:险峻、崎岖。
反义词:平缓、坦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