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定。《三国志·魏志·王基传》:“当今之务,在于镇安社稷,绥寧百姓,未宜动众以求外利。”《陈书·废帝纪》:“ 世祖文皇帝 克嗣洪基,光宣宝业,惠养中国,绥寧外荒。” 宋 司马光 《送祖择之守陕》诗:“仁风思布濩,疲俗待绥寧。”
绥宁是汉语中一个兼具动词与名词属性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围绕“安定、安抚”展开,常见于书面语及地名中。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分层次解析:
绥(suí)
本义指登车时用以拉手的绳索,引申为“安抚”“安定”。《说文解字》释:“绥,车中把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安之称”。如《诗经·小雅》载“福禄绥之”,即用此义。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宁(níng)
意为“安宁”“平静”。《尔雅·释诂》云:“宁,静也”,《广韵》注:“安也”。其字形象征屋内有心(宀+心),强调内心安定。
来源:《尔雅义疏》(清·郝懿行)、《广韵》(宋·陈彭年)。
“绥宁”为同义复合词,强调通过安抚实现稳定:
动词义:指采取措施使局势安定。
例:《三国志·魏书》:“绥宁疆埸,怀保黎庶。”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9卷第127页)。
名词义:形容社会或地域的安定状态。
例:唐·柳宗元《献平淮夷雅表》:“削平夏乱,恢复绥宁。”
来源:《全唐文》(清·董诰辑)。
湖南省邵阳市下辖绥宁县,地名源于明代“绥抚安宁”的政治诉求:
来源:《中国地名由来词典》(华文出版社,1999年)、《湖南省志·地理志》。
词典依据
地名认证
绥宁县行政区划信息可查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全国行政区划平台(官网发布最新代码及沿革)。
来源:民政部官网《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
“绥宁”以“安”为核,既为治理之策,亦为治世之态,其词义与地名承载着中华文化中“以和致平”的治理智慧。
“绥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绥宁”由“绥”和“宁”二字组成:
该词在古代典籍中多次出现:
作为人名时,“绥宁”寓意平安包容(如“温和贤淑,多才巧智”),但因五行属性相克(水+火),传统姓名学认为需谨慎使用。
若需了解湖南绥宁县的具体文化或历史,可进一步查阅地方志资料。
百增搬舌头报罗炳曜壁影不为五斗米折腰程式动作次将蹙金结绣呆不腾怠缓单用墩台防患未然纷霏風高放火,月黑殺人丰矩分烟析产抚操符官高屐冠笄盒担呴呴濡沫浑杂江潭夹食接离届满积分忌刻进船就然爵谥鞠恭驹光过隙军界库帑酷炎老酒麦麸漫録瞢眩木僵僵木锜南国社判决书偏节骈族倾偃嶔巇穷黎声嘶力竭死比谈天论地铁拨同伴无稽之言陷诈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