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敕旨的意思、敕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敕旨的解释

帝王的诏旨。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制旨大涅槃经讲疏启》:“后阁应敕, 木佛子 奉宣敕旨。”《新唐书·百官志二》:“五日敕旨,百官奏请施行则用之。”《南海观音全传》第十四回:“吾奉 阎君 敕旨,迎接公主游一十八重地狱。”《南海观音全传》第十五回:“吾非虎地,乃 香山 土地,奉上帝敕旨,化身迎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敕旨是中国古代君主诏令文书的一种特殊形式,专指皇帝针对具体事务下达的正式指令。该词由"敕"与"旨"二字构成:"敕"原指诫勉、告诫,后演变为帝王诏书的专称;"旨"特指帝王意旨。二者结合后形成固定行政文书类别,具有法律效力。

在文书制度层面,敕旨始见于唐代政务体系。《唐六典》记载:"凡王言之制有七",其中第五类即为敕旨,主要用于臣下奏请后皇帝批答的政务决策。其格式特征包含"敕旨"起首语、具体事务处置意见及"主者施行"等程式化用语,现存敦煌文献中可见实物例证。

敕旨与其它诏令文书存在制度性区别:相较于面向全国的"制书"、重大决策的"敕书",敕旨更侧重具体政务的批复。如《宋史·职官志》所述,敕旨多用于"百司承旨而为程式,奏事请施行者",具有行政批复文书性质。明代《翰林记》记载,敕旨需经内阁票拟、皇帝朱批等严格程序,体现其法定效力层级。

从文书学视角分析,敕旨包含三个核心要素:以皇帝名义签发、针对具体行政事务、具备强制执行力。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特别指出,敕旨的签发标志着政务决策从咨询阶段转入执行阶段,是古代行政流程的重要节点。

网络扩展解释

敕旨是中国古代君主或上级机构发布的正式命令或指示,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敕旨由“敕”和“旨”组成,“敕”指帝王诏令,“旨”为帝王意旨,合称指皇帝对百官奏请政务的批复文件。自唐代起成为官方文书名称,沿用至清代。

二、用途与功能

  1. 政务处理:主要用于批复官员奏请的日常事务,如政策决策、人事任命等;
  2. 法律效力:作为权威性文书,要求下级必须执行,常见于地方政事管理;
  3. 特殊场景:如《西游记》中玄奘提及“承天子敕旨取经”,体现其正式性。

三、历史演变 唐代将敕旨列为七种王言文书之一,规定“百官奏请施行则用之”。宋代以后逐渐简称为“旨”,例如“接旨”中的表述。

四、与圣旨的区别 敕旨侧重政务批复,而圣旨更广泛用于封赏、任免等皇权宣告。例如敕旨可能涉及地方税收调整,圣旨则用于册封官员或赏赐财物。

五、典型实例

  1. 清代总督姚启聖曾以敕旨形式奏请赦免降将;
  2. 神话故事中,阎君敕旨、土地神奉旨等情节均体现其权威性。

如需查看更多历史案例或文书格式,可参考《新唐书·百官志》等典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安重败俗伤化白衣战士抱嫁本属裨冕偿付胆大妄爲倒屦鼎革断香冯生弹铗阜颠高览革新归同好尽合作红彤彤还珠守监阵吉土酒瓮子濬壑钜衍槛兽蜡珠勒逼梁苑隋堤靓装李绅闾葵漫卷绵密迷蕨末度鸟笼批头棍迁民峭惨期朝清规戒律秋朔扰攘上梁甡甡十拏九稳室女适孙蜀精说好送客镋钯痛愧通爥头信万机象蹄花闲气布衣衔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