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诘"。
"诘鞫"是古代汉语中的司法术语,由"诘"和"鞫"两个单字复合构成。《说文解字》载:"诘,问也",指盘问追究;"鞫,穷理罪人也",指彻底查究罪行。二字合称最早见于《尚书·吕刑》"狱货非宝,惟府辜功,报以庶尤,永畏惟罚",孔颖达疏解此句时使用"诘鞫"指代审讯查证的全过程。
在司法实践中,"诘"强调对案件细节的反复推问,《周礼·秋官·小司寇》记载"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附于刑,用情讯之",郑玄注云"反复诘问,观其所犯";"鞫"则侧重最终判决,《汉书·刑法志》"狱之疑者,傅所当比律令以闻"中的"傅"即通"鞫",指依据律令作出裁决。《唐律疏议》将"诘鞫"确立为法定程序,规定"凡断狱,必先诘其情状,后鞫其刑名",完整展现了审讯与判决的司法流程。
该词在宋代法律文献中逐渐演变为专有名词,《庆元条法事类》"刑狱门"明确记载"州县官受讼,当诘鞫分明",要求官员必须严格履行审讯职责。明代丘濬《大学衍义补》强调"诘鞫之权,当专于法司",反对行政干预司法。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从文字学角度解析:"诘从言,示以言相迫;鞫从革,取法度严明之意",揭示其构词理据中的法治内涵。
“诘鞫”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综合解释如下:
基础含义
构词分析
文献记载
其他解释争议
注意事项:由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且权威文献记载有限,具体释义需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工具书或原典(如《柳毅传》)获取更精准的解读。
尘头充欲蠢蠢楚舞瘁瘁待期答语等式电扇颠衣到裳彫章镂句煅事恩泽法脉准绳馆券和姑后半天黄池魂不附体鹄峙减法尖削兼营交朋友骄愆节将锦缎金猊九辩酒颠记奏箕坐剧痛款讬隆热旅窜麻杆煤炉门附邈视靡漫铭飨磨了半截舌头墨启内争抛腔皮靴页儿穷搜躯骨散外伤毁石犀送赆索鬭鸡宿息铜炙妄死委弃翁翁武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