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馆券的意思、馆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馆券的解释

宋 代政府发放的免费供给官员食宿的凭证。 宋 曾巩 《秘书丞知成都府双流县事周君墓志铭》:“其在仕也,嫁姊之贫者,君常分月俸三之一以奉之,餘以与诸弟,君与妻子或止食馆券而已。”《宋史·礼志二二》:“又出班谢面天颜、沿路馆券、都城门外茶酒。”《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三年》:“本州解发举人,自 张咏 以来,例给馆券至京,今得三司移文,乃责吏人偿所给官物,恐非朝廷之意。”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馆券”是宋代政府发放的一种凭证,主要用于官员公务期间免费享受食宿待遇。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馆券(拼音:guǎn quàn)是宋代官方发放的凭证,持有者可凭此在驿站或官方馆舍免费住宿、用餐。这一制度体现了宋代对官员差旅的财政支持。

  2. 历史背景与用途

    • 差旅补贴:官员因公务出行时,凭馆券可在沿途馆驿获得食宿保障,类似现代的差旅报销凭证。例如,《宋史·礼志》提到官员需“谢面天颜、沿路馆券”,说明其与公务礼仪相关。
    • 经济支持:部分官员俸禄有限,馆券可缓解经济压力。如曾巩《周君墓志铭》记载,某官员将俸禄分给亲属后,自己与妻儿仅靠馆券维持饮食。
  3. 文献例证

    • 《续资治通鉴》提到地方举人赴京时由官府提供馆券,后因财政问题要求官员偿还费用,侧面反映其使用范围曾扩大至科举考生。
    • 元代宋本的诗句“一日供厨三百颗,使君馆券莫支羊”虽为文学描述,但可窥见馆券在后世文化中的影响。
  4. 相关制度
    馆券与宋代驿传体系密切相关,属于官员福利制度的一部分,旨在保障行政效率,但也存在滥用风险,需通过三司(财政机构)监管。

馆券是宋代官僚体系中的重要凭证,兼具实用性与象征意义,既保障官员差旅需求,也反映当时财政管理的特点。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史》《续资治通鉴》等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馆券

馆券是指一种由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发行的票券,用于参观或借阅其馆内收藏的书籍、文物等。馆券是一种门票,类似于电影院或购物中心的入场券。

拆分部首和笔画

馆券的拆分部首是“⻗”和“刀”,其中“⻗”是一个独立的偏旁,表示“刑罚”相关的意思,而“刀”是一个普通的偏旁,表示“刀子”。根据笔画顺序,可以分别认为“⻗”有4画,“刀”有2画。

来源

馆券这个词来源于中国的文字汉字,其意思源于馆院发行的门票。在现代汉语中,馆券特指文化机构发行的门票,用于参观其所收藏的文物或借阅其图书。

繁体

在繁体字中,馆券的写法为「館券」,字形上有一些差别,但意思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馆券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馆”字在古代常常用作表示宴请或接待宾客的地方,其写法为「舘」。而“券”字则与现代汉字的写法一致。

例句

1. 今天我拿到了博物馆的馆券,准备去看看珍贵的文物。

2. 图书馆的馆券可以用来借阅图书,非常方便。

组词

馆长、展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

近义词

门票、入场券

反义词

免费入场、不收费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