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馆券的意思、馆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馆券的解释

宋 代政府发放的免费供给官员食宿的凭证。 宋 曾巩 《秘书丞知成都府双流县事周君墓志铭》:“其在仕也,嫁姊之贫者,君常分月俸三之一以奉之,餘以与诸弟,君与妻子或止食馆券而已。”《宋史·礼志二二》:“又出班谢面天颜、沿路馆券、都城门外茶酒。”《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三年》:“本州解发举人,自 张咏 以来,例给馆券至京,今得三司移文,乃责吏人偿所给官物,恐非朝廷之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馆券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特征的复合词,由“馆”与“券”二字构成。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馆”指供人居住或活动的场所,如驿馆、客馆,而“券”指凭证或契约文书。两者合称“馆券”,特指古代官府发放的住宿凭证,用于公务人员或使者凭此入住官方设立的驿馆,例如明代《大明会典》中提及的“勘合馆券”制度,即凭券核验身份并安排食宿。

在语义演变中,“馆券”亦可延伸指代与馆舍相关的消费凭证。例如清代《吏部则例》记载地方官员赴京时需持“馆券”入住指定会馆,其费用由官府统一结算。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较低,但在研究古代文书制度、交通史等领域仍具学术价值。权威典籍如《中国历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古代公务旅行中证明身份并获取接待的纸质文件”。

网络扩展解释

“馆券”是宋代政府发放的一种凭证,主要用于官员公务期间免费享受食宿待遇。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馆券(拼音:guǎn quàn)是宋代官方发放的凭证,持有者可凭此在驿站或官方馆舍免费住宿、用餐。这一制度体现了宋代对官员差旅的财政支持。

  2. 历史背景与用途

    • 差旅补贴:官员因公务出行时,凭馆券可在沿途馆驿获得食宿保障,类似现代的差旅报销凭证。例如,《宋史·礼志》提到官员需“谢面天颜、沿路馆券”,说明其与公务礼仪相关。
    • 经济支持:部分官员俸禄有限,馆券可缓解经济压力。如曾巩《周君墓志铭》记载,某官员将俸禄分给亲属后,自己与妻儿仅靠馆券维持饮食。
  3. 文献例证

    • 《续资治通鉴》提到地方举人赴京时由官府提供馆券,后因财政问题要求官员偿还费用,侧面反映其使用范围曾扩大至科举考生。
    • 元代宋本的诗句“一日供厨三百颗,使君馆券莫支羊”虽为文学描述,但可窥见馆券在后世文化中的影响。
  4. 相关制度
    馆券与宋代驿传体系密切相关,属于官员福利制度的一部分,旨在保障行政效率,但也存在滥用风险,需通过三司(财政机构)监管。

馆券是宋代官僚体系中的重要凭证,兼具实用性与象征意义,既保障官员差旅需求,也反映当时财政管理的特点。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史》《续资治通鉴》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冰川运动不落夹懘钥春露秋霜从心所欲戴阳盗贼公行典证抵押断缺凤驿冯翼分绝奋然府馆更相宫墙规矱和解皇迹湖北渔鼓毁离会葬嗟嗟诘轧紧三火四积少成多钜手亢见伉音麟角旅饮马介貌合神离敏绝南翁逆尸盘坐千红万紫启机七科适犬科趣寄三吏生出世局释难恃顽市喧说好思榦踏虎车外部联系踠趾闻宠若惊文赋文武兼备污薉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