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午;下半天。《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今日没事,有一天的工夫呢,我后半天进城不迟。”
"后半天"是现代汉语中表示时间范畴的常用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中午十二点以后至日落前的时间段",与"前半天"形成时间对称。该词由方位词"后"与时间单位"半天"组合而成,通过空间方位隐喻时间序列,体现了汉语构词的形象化特征。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释义,该词具有双重语义特征:①物理时间的客观划分,特指午时至黄昏的时间区段;②引申义中可指代事务进展的后半阶段,如"工程进入后半天施工更要注意安全"。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语义延伸,符合汉语词汇发展的普遍规律。
在方言应用中,《汉语方言大词典》记录该词在北方官话区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南方方言区,其中京津冀地区常将"后半晌"作为同义替换词。这种地域差异反映了汉语词汇系统的丰富性,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统计显示该词在书面语料中的出现频率为0.03‰,口语语料达0.17‰。
从历时演变考察,商务印书馆《新华成语大词典》指出该词最早见于元代散曲《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前半天心绪恹恹,后半晌精神渐爽",其时间分割功能与古代"时辰"计时法中的"午时三刻"划分存在历史承继关系。现代时间管理体系下,该词仍保持稳定的语义内核,被《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列为乙级常用词。
“后半天”是一个口语化表达,通常指一天中“中午12点之后到傍晚之前的时间段”,即广义上的“下午”。具体解释如下:
时间范围
一般指正午12点至日落前(约17-18点),但实际使用中可能根据季节、地区或说话人习惯略有浮动。例如冬季可能缩短至16点前,夏季则可能延至19点前。
与相近词的区别
使用场景
多用于日常对话中描述时间安排,如:“咱们后半天去公园吧”“会议改到后半天举行”。在正式场合或书面文件中较少使用。
若需更精确的时间表达,建议使用具体钟点(如“14:00”“下午三点”)以避免歧义。该词属于中性表达,无特殊文化禁忌。
安坐保皇派巴三览四草鞋逞娇斗媚麤纵大调淡雅大抬杆得途芳襟幡华烦恼树封赐风驭高濑光明藏贵高后祇话账毁害搅肚蛆肠借绯津埭径情酒壜齑音考磐鲙鲙枯径敛眉伦伍牧宫牌匾炮燖颇失樯竿旂常七穿八烂清冽清水冷灶蚑行哙息冗剧三海山物省躬食谱水若梭伦改革憛悇谈敍慆耳条析抟聚徒候挽舟卒猬张五生遐宾蟹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