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节録的意思、节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节録的解释

从整篇文字里摘取重要的部分。 宋 苏轼 《辨黄庆基弹劾札子》:“当时蒙朝旨节録臺諫所言 惠卿 罪恶降下,既是词头所有,则臣安敢减落。”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一·师弟相得》:“﹝ 焦弱侯 ﹞每岁必至吾家,留浹月,借观书籍,时 焦 贫窶,至手自节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节録(jié lù)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节”和“録”两部分构成,其核心含义为有选择性地抄录或摘取部分内容。以下从语义、用法及权威来源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节选抄录

    “节”指删减、选取精华部分,“録”意为抄写、记载。合指从原文中摘取关键段落或内容进行抄写。

    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是书节録诸子百家之言,以备参考。”

  2. 摘要或摘编

    引申为对长篇文章、文件或谈话内容的概括性记录,强调提炼核心信息。

    例:清代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提及:“凡作札记,贵在节録精要。”


二、用法与语境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定义:“节取抄录;摘录要点。”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释义:“摘录和节选:节録要点。”

  3. 古代典籍用例:
    •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读书须节録紧要处,反复思量。”
    • 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暇日节録其异闻,以资谈柄。”

四、语义演变

“节録”在当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被“摘录”“摘要”替代,但仍保留于正式文书或历史文献研究中,体现其严谨性。其构词逻辑(节+録)清晰反映了汉语复合词的能产性及表意精确性。

来源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节録”是“节录”的繁体写法,指从整篇文字中摘取重要部分。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与用法

    • 动词:表示摘录、选录的行为。例如:“从报告中节録关键数据。”
    • 名词:指摘录后的片段文字。例如:“这篇文章的节録已整理成册。”
  2. 历史用例
    宋代苏轼在奏折中提到“节録臺諫所言”,明代文献也记载学者“手自节録”书籍,说明该词在古代已用于公文与学术场景。

  3. 现代应用
    多用于学术、新闻等领域,强调精简提取核心内容。例如整理访谈要点或引用文献精华部分。

  4. 发音与近义词

    • 拼音:jié lù(注音:ㄐㄧㄝˊ ㄌㄨˋ)
    • 近义词:摘录、摘要,但“节録”更侧重选择性提取。
  5. 注意事项
    大陆简体通常写作“节录”,港澳台地区可能保留繁体“節録”。使用时应根据语境选择合适写法。

别人正在浏览...

呈显吃饭处斥駡传点诞妄不经敦礼方底方方正正废放风话分荆负累扶苏高下在心寒碧豪大河漘何奈泓渟滑珠虎落讲郎绛缕讲制简贤附势矫抗解纷排难金帛谨对科订狂猾连坐零香挛曲沦猗毛头毛脑昧谷冥阴牵惹青绫青门种瓜青篷跫然足音覰觎攘夷汝南评三民主义实成事虑十停疏易疏虞逃限窱袅汪古部威垂孝熙细柳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