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拒异族入侵。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八》:“荐绅先生方且雍雍然,峩峩然,交诵致知格物之微言,深赞攘夷復土之伟画。” 陈去病 《哭梦逋老友》诗:“ 同甫 当年负盛名,挥毫惊起攘夷声。”
“攘夷”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语,其含义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攘夷”指抵抗外来异族入侵、驱逐外敌势力的行为。核心内涵是维护本国领土和文化安全,常见于历史上华夏民族抵御周边游牧民族或外来侵略的语境。
“攘夷”不仅体现军事防御,更承载文化认同,强调保护华夏文明正统性。例如,元人刘埙在《隐居通议》中赞颂“攘夷复土之伟画”,即通过驱逐外敌恢复领土完整的宏图。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具体历史事件中的运用(如明代抗倭、清末排外运动),可参考更多历史文献或权威典籍。
攘夷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其意思是“除掉外族”。它由具有独立含义的两个字组成,攘和夷。
攘的部首是扌(手),夷的部首是人。攘的笔画数为18画,夷的笔画数为5画。
攘夷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指的是汉高祖刘邦时期进行抵抗和驱逐外族的政策。
攘夷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攘夷。
在古代,攘夷的写法可能会略有变化,但整体上仍可辨认。
1.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反抗外族侵略的英雄事迹,其中就包括攘夷运动。
2. 在古代,攘夷被视为国家利益的首要任务。
攘夷可以与其他字词组合形成新的词语,如攘夷无道(指驱逐外族并消除外族统治),攘夷安内(指除掉外族势力,维护国内安全)。
近义词包括除夷、废夷、除害。
反义词包括禁夷、纳夷、招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