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急速颠覆、失败。《国语·周语下》:“高位寔疾颠,厚味寔腊毒。” 晋 张悛 《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 汉高 ﹞亲与 项羽 对争存亡,逮 羽 之死,临哭其丧……且暴兴疾颠,礼之若旧,残戮之尸,乃以公葬。” 宋 王安石 《辞免司空表》之二:“宠灵覃被,危厉增加,位高疾颠,力少任重。”
(2).疯癫。 唐 陆龟蒙 《樵人十咏·樵叟》:“不知冠盖好,但信烟霞活。富贵如疾颠,吾从老巖穴。”
“疾颠”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具体如下:
急速变化或突然转折
由“疾”(迅速)和“颠”(翻转、变化)组成,形容事物变化极快且出人意料。例如:“局势疾颠,原本的胜局瞬间逆转。”
急速颠覆或失败
源自《国语·周语下》“高位寔疾颠”,指身居高位者容易迅速垮台。如王安石曾用“位高疾颠”警示高位风险。
疯癫状态
在部分文献中引申为精神失常,但此用法较少见。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如需完整文献案例,可参考《国语》或王安石相关著作。
《疾颠》(jí diān)这个词汇来源于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在小说中,林黛玉曾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心情,“疾”意为快速或激烈,“颠”则表示翻转或翻倒。因此,“疾颠”一词可解释为激烈的心情翻腾或快速变化的情绪。
根据《康熙字典》,《辞源》等字典,可以得出拆分【疾(矢旁+疒)】和【颠(颜首+山)】两个部首。其中,【疾】的笔画数为5,【颠】的笔画数为13。
“疾颠”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吴敬梓所著的小说《儒林外史》中,后被纳入《红楼梦》这部清代文学巨著。这个词汇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使它的意义逐渐扩大,并开始被人们用于形容一些特定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繁体字“疾顛”保留了原词的意义和拼写方式,唯一区别在于“颠”字的字形古朴而传统。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疾颠的字形稍有变化。以《康熙字典》为例,可以发现“颠”字在古代写作“顛”,而“疾”字则基本保持不变。
1. 她的情绪疾颠,让我无法预测她接下来会做什么。
2. 这个角色在电影中的表演疾颠多变,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组词:疾跑、疾病、疾苦、颠簸、颠覆、颠沛流离。
近义词:起伏、波动、变化、动荡。
反义词:稳定、平静、安稳、沉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