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平脱的意思、平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平脱的解释

将金、银纹饰用胶漆平粘于素胎上,空白处填漆,再加以细磨,使粘上的花纹与漆面平齐,叫“平脱”。现存 唐 代平脱器已极精美。 五代 以后,此法渐趋衰落。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忠志》:“ 安禄山 恩宠莫比,锡賫无数,其所赐品目有……金平脱犀头匙筯,金银平脱隔餛飩盘,平脱着足叠子。”《新唐书·肃宗纪》:“禁珠玉,寳鈿、平脱、金泥、刺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平脱"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种重要技法与装饰形式,特指将金银等贵金属薄片或薄片制成的纹饰,通过特殊工艺平整地镶嵌、粘贴或髹涂固定在漆器、木器等器物表面的一种装饰技艺。其核心在于"平"与"脱"的结合,强调纹饰与器物表面最终呈现平滑一体的效果。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工艺本质与核心特征:

    • "平":指最终完成的装饰纹样与器物基底(通常是漆胎或木胎)表面齐平,触感光滑,没有凸起或凹陷。这是该工艺最显著的外观特征,区别于浮雕、高浮雕等其他立体装饰技法。
    • "脱":指制作过程中,需要将预先制作好的金银薄片纹饰(称为"平脱花片")通过髹漆、打磨等工序,"脱露"或"显露"出来,最终使其牢固地、平整地附着在器物表面。这个过程涉及多次上漆(覆盖花片)、打磨(磨去覆盖花片的漆层,露出金银纹饰)和推光(使表面光滑)。"脱"体现了工艺的关键步骤和最终效果的形成过程。
    • 简而言之,"平脱"即是通过特定的镶嵌和打磨技术,使金银薄片纹饰与器物表面齐平,形成华丽而平整的装饰效果。
  2. 历史渊源与应用:

    • 平脱工艺在唐代(618-907年)达到鼎盛,是当时最高级、最奢华的漆器装饰技法之一,尤其流行于宫廷和贵族阶层。它常被用于装饰精美的漆器(如盒、盘、镜匣)、铜镜背面、家具乃至乐器(如琴)等。
    • 其前身可追溯至更早的金银箔贴花和镶嵌技术,但在唐代发展得更为精细和成熟,形成了独特的"平脱"风格。唐代金银平脱器物是研究唐代工艺美术、社会风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
  3. 现代理解与延伸:

    • 在现代汉语词典和工艺美术术语中,"平脱"被明确定义为上述的传统装饰技法。
    • 有时也引申形容事物表面光滑平整、无凹凸的状态,但这种用法相对较少,其核心含义仍指向特定的传统工艺。

权威性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平脱”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但主要指向一种古代传统工艺技法,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作为传统工艺技法的“平脱”

  1. 定义与工艺
    平脱是漆器制作中的一种装饰技法,具体指将金、银薄片剪刻成花纹,用胶漆平粘于器物素胎表面,再填漆覆盖并打磨,使花纹与漆面齐平,形成华丽而平整的装饰效果。这种技法又称“金银平脱”或“平文”。

  2. 历史发展

    • 唐代鼎盛:唐代平脱器工艺极尽精美,常用于皇室和贵族器物,如《酉阳杂俎》记载的“金银平脱隔馄饨盘”等。
    • 五代后衰落:因耗费金银材料且工艺复杂,五代后逐渐式微,宋代甚至被官方禁止。
  3. 应用与特点
    平脱技法多用于漆器、铜镜等器物,成品兼具金银的华贵与漆面的温润。唐代文献《新唐书》曾提到“禁珠玉、宝钿、平脱”,侧面反映其奢靡程度。


二、作为形容词的“平脱”

在少数语境中,“平脱”被引申为形容词,形容言辞或表达方式平稳、温和,不带有激烈情绪或冲突。例如:“平脱的沟通方式更易达成共识。”
注意:此用法较为罕见,且主要出现在现代汉语的个别词典解释中,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三、相关延伸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背景或工艺细节,可参考古籍或专业漆器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哀思如潮百岁之后白糖辨如悬河裨师亳王钞击赤柰赤区赤绳绾足创作家春黛春葩丽藻大遍大金放假奋进抚尺高意广城顾反海龙君航次槐南一梦花篮轘辕火媒活性炭基本路线京甸径路刀刊道客侣懒妥妥另起炉竈临组留园历心鸾音鹤信民豪墓亭攀践疲堕青亩齐物纱幌赏击圣怀生寄死归勝談射囿鼠豺术客四人杰推开天窗说亮话绾约吴安王献纳臣惜别西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