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竿的意思、三竿的详细解释
三竿的解释
“ 三竿日 ”的省称。 元 吴莱 《观日赋》:“光已通於一跃兮,影奚候於三竿。” 清 周亮工 《云门送胡之润还白下》诗:“冷署三竿卧,遥山九点青。”详“ 三竿日 ”。
词语分解
-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 竿的解释 竿 ā 竹子的主干:竹竿。立竿见影。揭竿而起。 特指“钓鱼竿”:垂竿。投竿。竿钓。 古代指竹简:竿牍(书信)。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三竿"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字面意义与引申义
- 指太阳升起的高度:字面指三根竹竿相接的长度。古人常用竿或表(标杆)测量日影以计时。"日上三竿"即太阳升起离地平面约三竿高,形容时间已不早,约在上午八、九点钟。例如:"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刘禹锡《竹枝词》)
- 形容时间较晚:其核心引申义是表示时间已近中午,区别于清晨。常用于描述起床或活动时间较迟的状态,如成语"日上三竿"。
二、典故出处与文化内涵
该词源自古代天文观测与生活实践。古人竖竿观日影判断时辰,"三竿"成为特定时间节点的代称。其文化意义在于:
- 时间刻度:提供了一种形象化的时间表述方式。
- 生活参照:与农耕社会"日出而作"的习惯相关,三竿高悬常被视为劳作开始的较晚时限。
三、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三竿"几乎不单独使用,主要保留在成语"日上三竿"中,用于:
- 描述早晨较晚的时刻(如:"他睡到日上三竿才起")。
- 略带调侃地指人起床或行动迟缓。
四、词性说明
"三竿"在现代汉语中通常作为名词性短语使用,是时间状态的具象化表达。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对"三竿"及"日上三竿"的词义源流有详细考释,明确其指代时辰的用法。上海辞书出版社,2025年修订版。
- 《现代汉语词典》(第8版):收录"日上三竿"词条,释义为"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天已大亮,时间不早"。商务印书馆,2025年。
- 《古代汉语词典》:解析"竿"在古代计时中的工具作用,佐证"三竿"与时间测量的关联。中华书局,2023年修订本。
网络扩展解释
“三竿”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字面指三根竹竿或三株植物
- 源自北周庾信《小园赋》中“三竿二竿之竹”,形容庭院中稀疏的竹景。
-
时间概念:形容太阳升高的状态
- 常见于“日出三竿”,指太阳升至三根竹竿高度(约上午八九点),表示时间较晚。如《南齐书》记载“日出高三竿”,刘禹锡诗“日出三竿春雾消”均用此意。
二、延伸用法
- 文学意象:多用于诗词中表达闲适或慵懒,如“冷署三竿卧”描述官吏清闲。
- 成语关联:“日出三竿”被引申为起床晚或时间流逝的象征,如“日上三竿人未起”。
三、使用示例
- 古文用例:“三竿二竿之竹”(庾信)、“日出三竿春雾消”(刘禹锡)。
- 现代造句:“睡到日头三竿人才起”。
四、注意事项
- 部分网络解释提到的“酒量”含义(如)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建议以传统释义为主。
总结来看,“三竿”核心含义聚焦于数量描述和时辰表达,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更完整例句,可参考汉典或古诗集。
别人正在浏览...
按班鞭长不及碧沙惩革耻忿蚩儜待等待兔挡拒断褏埵堁惰食独闻福食关隔钴炮豪风鸿心滉朗会鼂嫁鸡随鸡检得将用家酿舰炮解颜旌贲积窃救活卷帻宽仁两大领夹栊门眬瞳绿营兵描绣眯紧弥岁秣蹇澼絖浅陋穷迫秋侠铨核三踊深墨食手瘦怯怯水蛇疏韵思域松肪酒素品胎动问缣游文刻五老会贤藩先圣王